:::
有形文化資產
赤嵌樓

        赤嵌樓是台南市的文化地標,初為荷蘭人創建於1653年之普羅民遮城。原為要塞城堡做為當時城鎮的行政中心。當時臨台江內海所建,與熱蘭遮城相望互為犄角,至鄭成功入台據此城設承天府,頒布開墾章程,展開在台灣的移墾開發事業,及至台灣入清版圖後因兵燹地震頻仍,此城呈現廢堞頹牆,荒廢湮沒的狀態,斯時來台宦遊官員、詩人騷客登樓攬勝、思古賦詩在此著墨甚多,漸成名勝。因樓台高聳,臨海而望,每至黃昏天際美景一覽無遺,志書中台灣八景取之為「赤嵌夕照」使赤嵌樓成為歷代文人遊賞吟詠、同聲相應的課題,因而聲名遠播,詩文傳頌不絕史冊。


        赤嵌樓因係荷蘭人建造之城樓,台人皆稱其為紅毛樓或番仔樓,同治年間傳說荷蘭人煞氣未散,街民遂於原普羅民遮城基建大士殿,奉祀觀世音菩薩於以鎮壓制煞,這是赤嵌樓出現的第一棟傳統廟宇建築。至同治十三年因牡丹社事件,沈葆楨來台籌防為感謝海神相助得以平安履台,奏請建海神廟於普羅民遮城南側稜堡。又至光緒十二年時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乃遷建大士殿於樓前,主堡城基再建文昌閣,北側稜堡上建五子祠,前方建蓬壺書院,使赤嵌樓集廟、閣、殿、祠與書院於一地,成為當時府城的文教中心。


        至日本時代,五子祠傾圮,大士殿再遷移至北面,赤嵌樓的空間幾經整頓被劃為台南名勝,重新整建增設庭園,始成市民休閒遊憩之佳處。當時的書信名札常出現赤嵌樓圖照詩文,許多畫家、美術工作者也常以赤嵌樓做為創作題材,如台陽美術協會的立石鐵臣、郭柏川及旅遊畫家矢崎千代二等人,在這些藝術工作者的推波助瀾之下,赤嵌樓成為台南的文化印象,直至近代成為台灣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昔日赤嵌樓前臨台江內海,登高望遠,波光粼粼,夕陽西下,曾照映多少遊子去國懷鄉之情愁。如今,海退陸浮,物換星移,今日赤嵌樓位處熱鬧街市,車聲喧鬧,行人攮熙之中自有天地,夕陽餘暉穿過樹影,添增多少訪客過往之遊興,攬古興懷登斯樓,又有浮生若夢、一期一會之際遇美感,在此感受歷史嬗變穿梭於時光之中,這是赤嵌樓與台南其他古蹟最不同的文化趣味。



鄭道聰 一九九三年主持赤崁文史工作室,推動城市歷史保存工作,一九九七年起擔任台南市文獻委員,二○○一年榮獲第三屆「臺灣省傑出臺灣文獻推廣獎」。著作有《大台南西城故事》、《珍珠與薔薇》、《小西門》、《城的故事》、《安平人》,近年來主要研究工作有「台南市古蹟廟宇暨歷史廟宇教堂古物調查記錄計畫」、「台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調查計畫」、「台南市傳統工藝普查計畫」等。



回最上方
推薦本活動 ..... 推薦本活動

【 總 評 分 ..... (0 次評分 )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