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
臺灣豫劇團的《巾幗‧華麗緣》
推薦本活動 ..... 推薦本活動
【總評分 ..... (1次評分)

巾幗華麗緣

(片來源:臺灣豫劇團提供)

 

1949年後,大批來到臺灣的移民引進了中國多種的地方戲。他們組織同鄉會交流情誼,藉由業餘戲曲社團的演唱、表演,流洩圍困胸臆的鄉愁。有些劇種有較多的職業藝人來臺,便可能自組班社,進行商業演出,例如曾經盛行一時的越劇。而今時光流淌逾一甲子,隨著長者凋零、後繼乏人,戰後來臺、仍能經常登場的中國劇種,除了公部門的支持外,也因不乏傑出表演者與觀眾基礎方能延續,豫劇便是其中一例。

從大陸到越南,直至臺灣落腳,「臺灣豫劇團」在張岫雲等前輩的苦心孤詣下,培育出「豫劇皇后」王海玲等演員,1996年自軍中劇團改隸教育部後,積極進行兩岸豫劇交流、上演新編大戲、兒童歌舞豫劇等,近年改編莎士比亞的劇作推出「豫莎劇」,邀請電影或現代劇場的編導參與創作,積極進入校園推廣,……處處可見其想讓廣大的觀眾接受豫劇的努力。在政府組織改組後,該劇團今歸屬文化部傳藝中心。

「臺灣豫劇團」4月底將先在「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60年團慶節目《巾幗‧華麗緣》,並於5月母親節檔期在臺北國家劇院演出。編劇施如芳自言:本來僅想要為王海玲寫齣獨腳戲,沒想到竟牽扯了古今中外至少28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

1969年王海玲和豫劇隊在陽明山中山樓演出《楊金花》,獲上層高度肯定,促成豫劇隊正式被國防部納入陸戰隊編制。勞軍是軍中劇團的必要常務,不管是艱辛或快樂的記憶,都令團員難以忘懷,《巾幗‧華麗緣》以此經驗出發,劇中王海玲將演繹性格迥異的楊玉環、呂雉、穆桂英,青年演員則連結起臺、日、中、希臘戰爭故事中的阿市、李香蘭、孫尚香與海倫,將事件打破時空重新組合。

倘若覺得只看到劇中女性的部分不太過癮,今年下半年豫劇團的「女人當家」系列,將搬演《楊金花》、《三打陶三春》、《梅龍鎮》,個個性格明晰,足以解饞。

回最上方
作者圖像
簡秀珍
Hsiu-Jen Jian

臺灣宜蘭人,巴黎第七大學遠東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現為同校傳統音樂系副教授,出版有《環境、表演與審美—蘭陽地區清代到一九六○年代的表演活動》、《臺灣偶戲走向世界舞臺─班任旅東遊記 》(與蔡紫珊合著)、《臺中縣藝文志─表演藝術 》與散篇論文、評論等。 近年研究重點在北管戲曲、日治時期戲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存續等。喜歡旅行、田野調查、訪談與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