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
那些步入成年的現代劇團
推薦本活動 ..... 推薦本活動
【總評分 ..... (196次評分)

1980年代晚期,臺灣解嚴前後,臺北小型表演空間的劇場活動烽火熾熱,那些曾在文藝青年男女唇邊叨唸的劇團,如今有些已經停格,但有些在披荊斬棘中,逐步摸索出劇團的創作方向與定位,持續創造歷史。

        李國修在1986年成立「屏風表演班」,次年推出創團作《1812&某種演出》。梁志明1988年將深受好評的畢業製作《動物園的故事》推到校外演出,成立了「果陀劇場」。同年,原為「蘭陵劇坊」成員的劉靜敏(劉若瑀),在美國求學、接受波蘭貧窮劇場(Poor Theatre)大師果托夫斯基(J. Grotowski)的訓練後,回國後與友伴組織「優劇場」,而今發展為「優人神鼓」。1993年,出自「優劇場」的王榮裕、游蕙芬也組成了「金枝演社」。

 

2012《半里長城》劇照13

(片來源:屏風表演班提供)

 

        二十餘載春秋翻轉,這些劇團都發展出別樹一幟的特色,並累積出值得重覆搬演的劇目。近來,「優人神鼓」宣布休養生息,暫停新作,但仍續受邀演出,而「屏風表演班」令人捧腹的《三人行不行》從1987年發展至今,已是第六版,七月初起將在臺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持續搬演一個月。描寫戰爭傷痛的《西出陽關》正在巡演,《半里長城》531日到62日在國家劇院加演,《莎姆雷特》將從9月巡迴演出到年底。

 

三人行不行

(片來源:屏風表演班提供)

 

        以發展舞臺劇與中文音樂劇為兩大方向的「果陀」,4月份重新推出11年前首演的《再見女郎》;64~7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在新舞臺歡慶演出百場;5月底到6月中旬,新作《搶錢的世界》在臺北、臺中加演。

        「金枝演社」向來不避諱以看似通俗突梯的手法,引發觀眾的笑與淚。524~26日晚上在汐止綜合運動場上演的《可愛冤仇人》,首演距今已有13年,劇中穿插19301970年代的流行歌曲,卻絕不走氣質路線;飄盪返家的「阿才」與其鄉親織就的《浮浪貢開花》系列,已演至第三集,7~ 8月將復刻首部曲,巡迴高雄、臺北、臺南。

        在營運的風雨中,這些劇團能夠堅持逾二十年,贏得觀眾的垂青,其獨特的魅力有待您來親臨感受。

回最上方
作者圖像
簡秀珍
Hsiu-Jen Jian

臺灣宜蘭人,巴黎第七大學遠東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現為同校傳統音樂系副教授,出版有《環境、表演與審美—蘭陽地區清代到一九六○年代的表演活動》、《臺灣偶戲走向世界舞臺─班任旅東遊記 》(與蔡紫珊合著)、《臺中縣藝文志─表演藝術 》與散篇論文、評論等。 近年研究重點在北管戲曲、日治時期戲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存續等。喜歡旅行、田野調查、訪談與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