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
林本源園邸文物史料常設展
推薦本活動 ..... 推薦本活動
【總評分 ..... (0次評分)
林本源園邸,是清末台灣首富林本源家族所興建,是目前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林本源家族為臺灣發展史上重要的家族,影響所及包括文化、經濟等層面,自其先祖林應寅來台,家族歷經清代、日治時期、國民政府發展至今,仍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其重要影響地位。

林本源園邸文物史料常設展在園邸「來青閣」展出,「來青閣」為全園最高的建築,昔日乃為貴賓下榻之所,登樓四望,青山綠野盡入眼底,故名「來青閣」。

此次園方共規劃了八大展區,展出與板橋、林本源園邸有關之歷史圖像、文物、影音、史料與史籍等,民眾可藉此認識到早期板橋與園邸在時間與空間的歷史印象。八大展區內容簡要說明如下:

一、楔子─展覽緣起
林家是福建漳州人,林應寅於清朝乾隆49年(1784)攜次子林平侯渡海來臺,於新莊落腳。林應寅經營鹽業、米業致富,且捐官入仕,後因新莊泉州人聲勢太盛,遷徙桃園大溪。林平侯死後,五個兒子中的國華、國芳移居板橋,事業有成,將其家號命名為「本源」,成長發展為臺灣第一仕紳家,名列台灣五大家族之一。林本源園邸建築群可追溯至1847年,1977年,林本源家族將庭園部分捐給當年臺北縣政府,並於1986年對外開放參觀。林本源園邸有著重要的歷史人文記憶、深厚的文化與藝術內涵,為了讓遊客欣賞林園,能清楚瞭解其時空脈絡與人文軌跡,藉著相關史料、圖像、影音常態展出,讓民眾能更深入瞭解可貴文化資產的保存觀念。

二、產業─板橋林家在臺灣產業上的貢獻
板橋林本源家族,其開臺主一如臺灣其他地區的開墾者般,隻身冒險渡臺,尋覓新的發展契機。第一代選擇在淡水廳興直堡新庄〈今新莊〉,從事其原鄉本業「設塾教書」。生活穩定後,來臺依親的第二代則開始經營商業,最初以鹽務、農林開墾為主,家族遷居大嵙崁〈今大溪〉後,開始投入大量資金,開墾經營土地。清末時期,除原有的鹽務、農林開墾、租地收穀,也擴及樟腦、茶葉、製糖等。全盛時期,土地約是當時霧峰林家的三倍之多,躍升成為臺灣第一大地主。日治時期,家族產業擴及鐵路、橡膠、製鋼、製鹽、製油、製糖、煉瓦、煤礦、電器、報紙…,商貿網更涵蓋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尼…,至今日已歷七代。

三、回溯─從枋橋到板橋
林本源園邸所在地板橋,原是平埔族原住民擺接社聚居地。約於17世紀後,因漢人遷入,逐漸形成街庄聚落。當時大崁溪船運興盛,貨物在湳仔港上岸後,需經林家後方的公館溝運送至擺接社及漢墾移民聚落,為方便人貨來往,興建一座木造橋,稱為「枋橋頭」。

清咸豐5年〈1855〉,北台各地仍有零星械鬥,為了攻守方便,與枋橋漳州籍地方紳民捐款共築枋橋城。日治時期將「枋橋」改為「板橋」,戰後繼續沿用,為縣治中心。1972年升格為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而改為板橋區。展覽現場有一系列關於擺接平原、板橋城、板橋街、板橋鎮、板橋市、板橋區等近三百多年來相關的古地圖,觀賞民眾可藉著古地圖,看到枋橋與板橋變遷的點點滴滴。

四、庶民─庶民生活照裡的林家花園
一百多年來,林本源園邸存留至今最多的是一般民眾到林家花園旅遊休憩、約會踏青、校外教學、戶外寫生…的照片。此展區將當年一般百姓與學子們來此旅遊時拍攝的照片,與 1970年臺灣電影文化公司「臺北縣板橋鎮道路建設」、2001年中華電視公司「林家花園今重新開放」等兩部影片融合,製成一部板橋及林本源園邸有關的珍貴歷史影音影片,參觀者可以停下腳步,觀賞尋找曾有過的林家花園歲月記憶。

五、興起─樓臺興建與重起
林本源園邸從興建、風華、頹圮,到修復、整建,在百餘年的歷史洪流,幸運地被保留下來,現在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園林建築群。林園興建歷程完成約於清末,日治時期大放光彩。戰後,林家花園曾先後借告國民黨黨工、大陳義胞的棲息處,園內有許多違章建築,最多時曾有155戶人家,近千餘人住於此處。爾後林家後代子孫透過都計畫程序,捐出部分產權給政府,共同解決林園保存與修復問題。

1976年違建戶陸續撤岀,林園內許多木刻雕花構件卻被盜劫一空。隔年,「來青閣」被人闖入烤地瓜,幾乎被燒毀殆盡。為搶救百年建築,1978年開始由夏鑄九、馬以工等人,率領40 多名建築系學生進駐,用皮尺測量重繪墨線圖,這些圖成為日後整修的重要依據。一系列出版品,如:1980年《美哉中華「林家花源舊觀」》、 1981年《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 1981年《漢聲「古蹟之旅〈上〉」》、1987年《藝術家「板橋林家花園專輯」》、1986年《板橋林家花園》、2005年《圖說枋橋城》、2008年《樓臺重起》等見證林園的樓臺興建與重起。

六、文創─林家花園的書寫與文創
多年來,以林本源園邸庭園景觀、林園特色、建築構件、匾聯詩文等元素所書寫與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攝影、美術工藝、文創商品,種類多元,不勝枚舉。例如1939年立石鐵臣有關林本源庭園之手繪版畫、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發行的板橋林家花園建園一O二年國際家庭年郵票首日封、2003年林本源園邸「十全十美」郵票─遊園驚艷‧漏窗之美,還有具祝福意涵的幸福蝴蝶戀的項鍊、蝴蝶筆記本,都是令人愛不釋手的禮品。其它還有明信片、立體書籤、立體卡片、髮簪、手提袋、小收納包…等。透過各式生活文創商品,除傳達林園自然生態與建築之美,也期待林園的藝術之美融入日常生活中。

七、文化─板橋林家在臺灣文化發展上的貢獻
百餘年來,板橋林家對臺灣文化發展與社會公益事業,竭心盡力,貢獻良多,如捐金築城、造橋鋪路、捐修寺廟、設置學田、救濟貧困、震災救病、開辦社福機構等。而林本源園邸,亦接待許多歷史上重要人物、官員,如巡撫劉銘傳、黑旗將軍劉永福、臺灣總督府兒玉源太郎、臺灣司令官菱川龍等人。板橋林家造福鄉里的事蹟,史不絕書,歷代子孫均好善樂施,獲得官府褒獎。
清同治初年,林維讓與板橋仕紳合設大觀書社,促使北臺地區文風鼎盛。林家第二代、第三代亦於咸豐年間中舉,對當年北臺的文風影響很大。林維源是林維讓的弟弟,在軍功與建設方面,協助清朝許多。

林熊徵是林維讓的長孫,將家族產業設立祭祀公業林本源外,也兼善許多公益事業,設置義田,濟助貧士、設立獎學金,資助臺籍青年赴日深造。也與林獻堂、辜顯榮等臺灣仕紳,創辦今日的臺中一中。林熊祥是長房本記林國華曾孫,精於書法,曾被譽為臺灣三百年來第一人。戰後任省文獻委員會主委,1957年捐地創辦南工業職業學校。

林崇智是林維源之孫,曾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副主委,開辦大觀幼稚園、林本源文教基金會等文教機構。1951年12月由臺灣風物雜誌社出版的《臺灣之風物》季刊,至今仍未間斷,以持續60年,由林崇智贊助發行。

林熊祥子林衡道,曾受聘為臺灣省通志館顧問,歷任省文獻委員、北市與省文獻會主任委員,前後27年,任內監修許多臺灣歷史叢書,推動臺灣古蹟與史料的維護保存工作,深獲好評。

八、傳承─鑑古知今展未來
透過一系列的史料、史籍、古地圖、舊影像、歷史影音、文物、文創商品,串起關於枋橋、板橋林本源園邸、板橋林家的故事,故事中敘述著自然環境、人文社會拓墾歷史、聚落發展、族群互動、經濟發展、藝術文化、土地利用等議題。回溯過往,多少前人辛苦耕耘、血汗交織,成就了今日的繁華。面對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林本源園邸該如何開啟另一扇新頁?創造另一新的歷史,值得大家一起深思。
走訪一趟林本源園邸,觀看其文物史料─百年前的古地圖、園邸信封袋、紀念郵票、銀行往來文件、畫報月刊…等,除體認古蹟的歷史內涵與藝術之美,更期望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深化於每位國民心中。

參考文獻
1.展場圖片文字說明
2.林本源園邸簡介
3.《林園之美-林本源家族及其園邸建築藝術探究》-王建旺
4.樓臺重起‧上編 林本源家族與庭園歷史 許雪姬著
5.樓臺重起‧下編―林本源園林的空間體驗、記憶與再現 夏鑄九著
回最上方
作者圖像
李豫芬
Yu-Fen Lee

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從事珠寶金工、銀黏土、羊毛氈、編織工藝教學二十餘年。 擔任台彎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理事、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典藏審議委員、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鑑委員、愛藺工藝獎...等評審。 重要著作有:以快速燒成熔合玻璃技術製作「琉璃寳石」之研究報告、魔法銀土─手捏流行飾品〈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羊毛氈雜貨─溫柔手作〈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曾在總統府、新竹縣文化局、南京、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日本神奈川縣鎌倉、新北市黃金博物館、華山創意園區、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華山創意園區、國父紀念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設計分館、羊毛手創館台中分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