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
推薦本活動 ..... 推薦本活動
【總評分 ..... (0次評分)

米開朗基羅1

(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長壽的藝術家之一,也是位雕刻家、畫家、建築家。他的創作生涯將近七十載,對當時與後世的藝術家均有深刻的影響。

歷史博物館特與時藝多媒體、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共同策劃《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網羅了大師米開朗基羅在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詩文等四大成就相關展品與複製作品。歷史博物館經歷兩年,終於商借到十四張真跡手稿,以及原寸7公尺高的《大衛》、《聖殤》。

一代巨匠米開朗基羅,在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詩文等四項藝術成就中,遴選十大展品亮點,包含:「米開朗基羅肖像」、「三種菜單」、「酒神」、「羅馬聖殤」、「大衛頭像」、「聖彼得大教堂圓頂透視圖」、「女先知德爾菲」、「創造亞當」、「基督」、「米開朗基羅詩作手稿」,簡述如下:

‧《米開朗基羅胸像》
弗爾泰拉雕塑的《米開朗基羅胸像》,米開朗基羅姪兒委託弗爾泰拉根據藝術家遺容面模雕塑並翻製銅像,被稱為「震撼的靈魂肖像」。

‧《三種菜單》
米開朗基羅也被形容是小氣之人,從《三種菜單》可見他的生活態度。大師招待朋友,非常簡樸,僅簡單準備兩條麵包、一壺酒、一條鯡魚以及義大利方餃。除用文字寫下菜單,還畫圖表示。他曾說:「就算再有錢,我都要活得像個窮人。」

‧《酒神》
《酒神》(1496-1497),是他製作第一件超過2公尺,真人尺寸的雕塑品。米開朗基羅終身雕塑體態飽滿、肌肉扭轉起伏的男性裸像,但《酒神》卻是他將女性溫柔、嫵媚的氣息注入男性的軀體之內的奇特之作。修長的雙腿、細膩的體膚、柔媚的神情,流露出陰性之美。

‧《聖殤》
《聖殤》(1498-99),亦稱聖母慟子像,現藏於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完成《聖殤》時,年僅二十五歲,他精準地刻畫,頭小、但身軀龐大的聖母,毫不費力拖著因死去,軀體下垂的耶穌。聖母與耶穌身上衣物的皺摺,在他高超的雕刻技術下,表現柔軟、細緻獨特的質感與美感。《聖殤》奠定了米開朗基羅獨當一面大師的名聲。

‧《大衛》
《大衛》(1501-1504),米開朗基羅長期受到梅迪奇家族的培育,但在翡冷翠轉換成共和政體,梅迪奇家族被逐出翡冷翠的前夕,他因害怕受到牽連,逃離翡冷翠。後來在羅馬成名後,他返回爭取雕刻巨石的機會,因而有鉅作《大衛》誕生。
《大衛》,代表捍衛自由的市民精神,是為了彰顯佛羅倫斯的城市精神。描述少年大衛,以超人的力量拋出石頭,擊斃巨人哥立亞。《大衛》的台座超過一公尺,整座立於高台的雕像高達五公尺,是他作品中最為巨大的雕塑作品。米開朗基羅傳記作家瓦薩里形容為:「令古今所有雕像都為之失色的巨作」、「這件作品超越了羅馬所有古典與當代雕塑」。《大衛》在佛羅倫斯市政廳廣場展示三百多年後,移往學院美術館珍藏。
《大衛》自十六世紀初完成至今已相當脆弱,為了保留這件傑作,十九世紀曾以一八六件石膏翻摹製成的模具,細緻保留《大衛》每一處微妙的凹凸轉折,將原作身上完整的細節、血管與肌肉線條都忠實呈現。在史博館前廣場展出的《大衛》,是由真跡原作翻模而製成的模具所製造的,與目前義大利佛羅倫斯市政廳前的大衛像一樣,都是用翻製自「米開朗基羅原作」的模具打造而成。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透視圖》
1546年,米開朗基羅71歲,被教皇保祿三世指派為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總監,締造了文藝復興建築巔峰的一座圓穹。米開朗開始設計,一張張的設計圖稿,和依據圖稿設計建築模型,如《聖彼得大教堂圓穹頂》的木造模型對著素描圖稿,更將他的意念具體成型,在他死後提供後繼者憑藉著完成設計。經過50年的規畫與建設,圓頂於大師逝世29年後,1593年完成。

‧《女先知德爾菲》
巫女指是古希臘羅馬世界的女先知、預言家,西斯汀頂篷上畫了五位巫女,她們和先知一樣,預知耶穌降臨救世主,拯救人類。德爾菲巫女是其中最可愛的一位,是希臘少女。她側望的眼神,暗示她在頂篷的繪畫中,「看見」自己在卷軸中所做的預言。她與庫恩美巫女上方的裸像,同樣展現出米開朗基羅理想美的典範。

‧《創造亞當》
《創造亞當》是西斯汀禮拜堂頂篷的視覺焦點,最被廣為人知的圖像。雖然上帝的手指,未碰觸亞當,但以威嚴如父親的形像現身的上帝,騰凌在光明的天空中,其驚人的能量,透過舉起右手,將生命、靈灌注在剛甦醒的亞當身上。

《創世紀》(1508-1512),是米開朗基羅三十三歲時,奉朱力亞斯二世詔再次前往羅馬,受委託繪製西斯汀禮拜堂頂篷濕壁畫的作品。當時禮拜堂的南北兩側壁面上,已畫滿了當代大師們的濕壁畫。米開朗基羅曾以自己是「雕刻家而非畫家」為由拒絕,心中十分不平。但終究還是勉強接受,在幾度挫折與改弦易轍之後,耗時四年,完成以舊約聖經的「創世紀」為主題,繪製離地二十公尺、寬約十四公尺、長約四十公尺,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公尺的巨大濕壁畫作品。

《創世紀》超過三百個人物,述說上帝開天闢地、分開光明與黑暗、創造日與月、分開海洋與陸地,接著創造亞當與夏娃、後來將亞當與夏娃逐出伊甸園、諾亞的獻祭、酒醉、到大洪水毀滅世界...。米開朗基羅創造了文藝復興時代最傑出、也是最巨大的一件繪畫作品,是一件造物者開天闢地的人類史詩、礦世巨作。

‧《基督》
《最後的審判》(1535-1541),米開朗基羅在六十歲時,教皇克禮門七世拿「最後的審判」大題目,要他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面對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是高十七公尺、寬十三公尺半的牆面,米開朗基羅花了七年時光,完成一齣人類終極命運的龐大戲劇。
《基督》是《最後的審判》巨幅作品的焦點。祂身負審判的權柄,高坐天庭,巨大莊嚴而令人敬畏,舉起右手臂,讓死人由墳墓中復活,同時神情溫柔地凝視朝向地獄墮落的罪人。聖母在祂右側脇下,軀身謙卑、俯首悲憫,彷彿希望能在他們貶入永恆的折磨前,再多拯救一人,她為受審判的人感到無比同情。

米開朗基羅在梵諦岡教廷中教皇禮拜的精神核心─西斯汀禮拜堂中,在一片穹頂、在一面祭壇,畫下了人類的起源開始、人類未來的審判的終點。他自認為雕刻家,卻銜命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祭壇壁畫,讓他自覺受辱,因此把六十五歲的自己,以聖巴托羅米歐(St Bartholomew)殉難的皮囊形象畫入《最後的審判》,自我諷刺身為天才卻為使命受苦的命運,卻也締造了文藝復興時代最宏偉的繪畫鉅作。

‧《米開朗基羅詩作手稿》
米開朗基羅為雕刻家、畫家、建築設計師,同時也是位詩人。他的詩中,流露情感與傳達對藝術的觀點,抒發自己創作的意念,或是對於美的主張。在一首《美由心而生》的詩中,表達外表之美,誠然可喜,而內心動人的氣質,才是使美得以永存的思想。維多利亞‧柯隆娜(1490-1547),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和米開朗基羅相識在1536-1538年間,為大師帶來靈性和藝術的慰藉。米開朗基羅對科隆娜的敬佩,轉為柏拉圖式的愛,並表達於素描、詩與往返的書信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米開朗基羅多達數卷的十四行詩。除了討論畫藝以外,大多是內心的告白、靈魂的懺悔─對自己畢生追求藝術冷落信仰而痛悔哀號。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完整介紹米開朗基羅一生的成就,引領觀眾進入其豐富的雕塑、繪畫、建築、詩文等藝術創作。透過這些展品,讓我們不需出國,即能近距離接觸一代巨匠的心靈結晶、生命的吶喊,體會文藝復興時代蓬勃的藝術創作能量。

參考文獻、影音資料
1.《文藝復興巨匠再現 MICHELANGELO 導覽手冊》,閣林國際圖書。
2.展場圖片文字說明。
3.《曠世傑作的秘密》,莫妮卡‧波恩─杜貞(Monica Bohm-Duchen) 著 余珊珊譯,時報出版。
4.一代巨擘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巨匠再現DVD,閣林國際圖書、時藝多媒體。

回最上方
作者圖像
李豫芬
Yu-Fen Lee

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從事珠寶金工、銀黏土、羊毛氈、編織工藝教學二十餘年。 擔任台彎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理事、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典藏審議委員、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鑑委員、愛藺工藝獎...等評審。 重要著作有:以快速燒成熔合玻璃技術製作「琉璃寳石」之研究報告、魔法銀土─手捏流行飾品〈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羊毛氈雜貨─溫柔手作〈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曾在總統府、新竹縣文化局、南京、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日本神奈川縣鎌倉、新北市黃金博物館、華山創意園區、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華山創意園區、國父紀念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設計分館、羊毛手創館台中分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