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
「丹麥大師芬尤百年經典展」
推薦本活動 ..... 推薦本活動
【總評分 ..... (0次評分)

Finn Juhl 丹麥大師 芬尤 百年經典展

(片來源:文化部提供)

 

2012年為丹麥設計大師芬尤(Finn Juhl,1912∼1989)百年誕辰,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南投草屯中心工藝設計館,舉辦「丹麥大師芬尤百年經典展─工藝與設計的永恆對話」展覽,展出丹麥大師Finn Juhl的經典家具、丹麥著名家具設計師及Finn Juhl Prize得主的設計作品。藉此機會,思考其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為當代工藝與設計尋找可永續發展之契機。

丹麥家具

丹麥家具工藝產業於1940~60年代達到盛世,但同樣面臨產業凋零與轉型的問題。但經過歲月的淬煉,丹麥家具在全世界的家具地位,依然扮演重要角色,影響著現代家具設計,而其中許多經典設計,到現在仍是全世界的買家與收藏家,爭相收藏的夢幻藝品。

丹麥家具到底有何特色?其幕後推手與關鍵者又是誰?仔細探究,其獨特的設計與突破傳統家具製作的工藝技術是重要關鍵。這得歸功於丹麥家具設計師與工藝師長期合作的結果,而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芬尤〈Finn Juhl〉。

芬尤〈Finn Juhl〉

芬尤1912.1.30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1934年自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築學系畢業。1934~45追隨建築師Vilhelm Lauritzen工作。 1937年首次參加丹麥匠師協會家具聯展,開始與家具木藝家Niels Vodder 合作,兩人合作關係長達22年。1945年開設自己的設計師事務所,1950年參與設計與推廣丹麥設計的國際性商展或博物館展示,成為「丹麥現代風格」走向國際的頭號旗手。

芬尤的家具設計

芬尤並未受過家具設計訓練,這讓他在設計家具時,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建築師的背景,也讓他在設計家具時,創新家具的結構。他熱愛藝術,吸取古文明與現代藝術的養分,溶入他的設計作品中。他所設計的家具,與現代著重於功能與簡潔的家具設計,有很大的不同。其特點:具雕塑般的有機造型、創新的結構、感性的而非機能性的細部結構、用色大膽豐富、製作工藝困難。

最著名的兩張椅子之一 ─ 45號椅

Finn Juhl最著名的兩張椅子 ─ 45號椅、酋長椅,於展覽結束後成為工藝中心的永久典藏品。45號椅,1945年於哥本哈根匠師公會年度家具展展出,是Finn Juhl與木藝家Niels Vodder的成果。45號椅,除了芬尤的有機形態的設計風格外,漂浮結構以及斜向支撐,是其特點。結構設計以實用為需求,底部的斜撐取代了傳統的水平支撐,招牌的椅面浮起設計,使整張椅子在視覺上顯得輕盈。在功能上,兩側扶手外側的翅面,讓使用者可以藉著手指觸撫放鬆心情,讓使用者體驗,不僅是從視覺、觸覺,進而提升到心靈層面。45號椅,被公認為是芬尤最棒的作品之一,有著雕塑般細膩且溫潤的有機曲線,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扶手椅」、 「當代椅子之母」。

最著名的兩張椅子之二 ─ 酋長椅

酋長椅則為Finn Juhl最有特色的家具代表作,為1949年家具匠師協會年度家具展覽最出色作品。當時並未獲得評論家一致評語,然今大都會同意這是他最有創意作品之一。他自述椅框的造型靈感,源自原始人所用的武器和實用物件,因而將其命名為酋長椅。

鵜鶘鳥椅

鵜鶘鳥椅(Pelican Chair)亦是Finn Juhl著名的家具。椅背側面看就像鵜鶘張開的翅膀,環住坐者的身體,椅子座面使用皮革與布面,腳座則用了胡桃木、楓木、橡木與柚木。

芬尤其它著名的傢俱,如詩人沙發,有著高聳優雅弧度的椅背,讓穩重的沙發流露輕盈感;貝克沙發,靈感來自現代藝術,坐者的背脊、頭部或手臂都得到良好的支撐,細緻的木架構,輕輕托起上、下軟質襯墊椅身;57號沙發,線條簡潔,如同雕塑品,從不同角度呈現不同樣貌。椅腳為不繡鋼,加上木製的底座,與現代家具互相呼應,卻帶有溫暖的50年代風格;明眸桌,桌面形狀如一隻眼睛,微妙的線條如透徹的靈魂之窗。

百年經典家具

展覽除展出芬尤設計的家具之外,還有多位丹麥家具設計大師的作品,有卡爾‧克林特(Kaare Klint)、摩根森 (Borge Mogense)、奧來‧萬夏、Paul Kjærholm、Arne Jacobsen、Hans J. Wegner等大師的家具作品,大師及其作品,簡介如下:

卡爾‧克林特( Kaare Klint,1888~1954 )
丹麥現代家具之父,創辦丹麥的皇家藝術學院的家具學校,扎實的訓練,培養許多著名的家具設計師。Klint另一項成就─推動成立丹麥消費合作社家具部門F.D.B(Fællesforeningen for Danmarks Brugsforeningger),生產便宜、優美、耐用的家具,讓一般國民可以消費得起,購買使用。
Klint著名的傢具Faaborg椅,是 1914年與建築師Carl Petersen合作設計Faaborg博物館時,專為博物館所設計的椅子。造型古典簡約,視覺輕巧,可以輕易移動欣賞位置的作品。教堂椅(Church Chair),1936 年為Grundtvig教堂設計的,受到Shakers〈震顛教派〉家具的影響,造型簡約、乾淨、輕盈。

摩根森Borge Mogense( 1914 ~1972 )

摩根森,Klint最得意的門生,他於1942~1950負責F.D.B設計部門,創作許多造型簡鍊優雅、高品質、平價的家具,藉由工業化生產製作過程,降低成本,讓一般家庭也能擁有好家俱。

摩根森著名的傢俱─西班牙椅(Spanish Chair),是摩根森將受到古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傳統坐椅,重新詮釋的設計作品。造型現代化,寬平的扶手,可以放置杯皿,椅子結構為多為直線,但椅背與椅面為皮革,坐起來非常舒適。Spokeback Sofa ( Tremmesofa )是摩根森另一代表作,1945年時設計的作品。儉約英式溫莎椅的風格,結合沙發與臥榻兩種形式,平時為雙人沙發,需要時,用皮繩將側邊扶手調整至所需角度,即可變成休閒躺椅。

奧來‧萬夏( Ole Wanscher 1903~1985 )

1929年畢業於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師從克林特。父親鑽研藝術史,受父親影響,設計家具常擷取埃及、古希臘、中國與英國藝術風格。Colonial Chair ( PJ 149 ),綜合各種文化特色─英國家具風格的階梯狀椅背、中國明式家具的略寬且重心較低的樣式與扶手部分鹅脖向下連接橫棖的設計。件作品非常大器,是Wanscher最為人知的椅子。

Paul Kjærholm( 1929 ~ 1980 )

Paul Kjærholm 的傢俱設計作品,大多結合冰冷的金屬,優美冷峻的線條、模組化的結構設計,但卻有舒適的乘坐感,體現丹麥家具的設計的特長。PK22椅,獲得了 Lunning 大獎。在這件作品中,Kjaerholm充分發揮了鋼材的強度,加上特別設計的五金,使這張椅子可說是簡潔到不能再少一分,將結構化為美感。

Arne Jacobsen ( 1902 ~ 1971 )

生於丹麥,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北歐建築師暨工業設計大師,是『丹麥功能主義』的倡導人,倡導『儉約』式的設計風格。他不僅是出色的建築大師,也將其建築的特點應用於傢俱、家事、燈飾、織品上。以簡潔的線條和完美的結構,將功能和形式結合在一起,他的建築與家居作品,散發著濃厚的自然主義與北歐風情。

1952年Arne Jacobsen為丹麥的一家製藥公司的食堂所設計的螞蟻椅MYREN ( Ant Chair ) ,是他所設計眾多輕量椅子中,第一件由一片積層膠合板構成背靠與椅面的作品。這片積層膠合板,由九層積層膠合木中間夾合兩層棉織品組成,提供了絕佳的彈性與強度。椅腳是鍍鉻的鋼管,最早的設計只有三隻椅腳,Arne Jacobsen過世後才推出了四隻椅腳的版本。螞蟻椅結構簡單,但坐起來非常舒適,椅子的造形由螞蟻而來,這張椅子也因而得名。這件作品讓他在除了建築的成就外,也成為知名家具設計師。

Hans J. Wegner ( 1914 ~ 2007 )

少年時跟隨木工師傅學習家具木工的技能,隨後進入藝能與工藝學校,1943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繼承傳統工匠訓練一絲不苟的嚴謹印記,又有現代主義忠於材料與功能導向的精神。一生設計的椅子超過五百件,材料多樣、風格迴異。

中國明式座椅中優雅的彎曲扶手、簡練的結構,對Wegner有很大的影響。傳說他是在看到了一幅明式圈椅的照片後,激發他創作了中國椅系列,其中包括1943年的中國椅( Chinese Chair )和1949年的Y Chair ( Wishbone Chair ),但最重要的中國式經典是1949年的圓椅 ( Round Chair ),迄今已被人敬稱為"The Chair"。

Wegner對椅子的設計理念: " A chair is to have no backside. It should be beautiful from all sides and angles." (一張椅子沒有所謂前後,它必須在各個角度與方向都是美的)。“The Chair”是最著名的代表作。1960年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和甘迺迪參議員的總統電視辯論會、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均獲得領袖人採用這張椅子。

創新挑戰─Finn Juhl Prize作品

Finn Juhl遺孀Hanne Wilhelm Hansen ( 1927 ~ 2003 )於1995年成立Wilhelm Hansen基金會,2003年頒設Finn Juhl Prize,以鼓勵建築與家具設計方面的後起之秀。展場中展出得獎的作品如下:

2004 Louise Campbell的Prince Chair,椅子造型採用古老的細緻蕾絲圖案,以高科技的製作程序,將橡膠與鐵片兩種不同材料精準地結合起來。

2007 Cecilie Manz 的Clothes Tree,是衣服自然懸掛的臨時存放地方,也像是一棵掛衣服的樹,打破原有傳統衣帽的型態,重新解構一件衣帽架具備的意義。

2009 Hans Sandgren Jacobsen 的Gallery單椅,有著宛如馬鞍般美麗的弧線,靈感源自於剛果和象牙海岸原住民部落的座椅,以10片實木板膠合,搭配複雜的曲木技術製成優雅的曲線,顯示工藝結合科技之美。

2010 Kasper Salto 的NAP椅,NAP 3個字母代表Kasper Salto 對日常生活三種坐姿的觀察,Normal、 Active、 Passive,中規中矩坐著、忙碌工作不斷變換姿勢、慵懶放鬆的靠仰,以滿足各種坐姿的舒適為設計考量。

丹麥家具工藝產業發展已超過四百年,面臨國外工廠造價低廉、劣質家具入侵的的困境。幸好還有丹麥的One Collection,致力傳承北歐傳統精神,重現大師經典作品。欣賞優美與高超木製工藝技術製作成的家具,重新體驗傳統工藝價值,特別是頂真態度的手做價值,讓我們深思,這些經典作品其中的人文精神與智慧,尋找台灣工藝發展新方向,迎接新的工藝時代來臨。

參考資料
1.世界設計大師圖典 陝西師範大學
2.展場圖片文字說明
3.丹麥倉庫http://d-warehouse.tw/chair9.html
4.懷德居幕工實驗學校http://hdg.tosaint.com/entry/6-144

回最上方
作者圖像
李豫芬
Yu-Fen Lee

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從事珠寶金工、銀黏土、羊毛氈、編織工藝教學二十餘年。 擔任台彎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理事、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典藏審議委員、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鑑委員、愛藺工藝獎...等評審。 重要著作有:以快速燒成熔合玻璃技術製作「琉璃寳石」之研究報告、魔法銀土─手捏流行飾品〈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羊毛氈雜貨─溫柔手作〈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曾在總統府、新竹縣文化局、南京、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日本神奈川縣鎌倉、新北市黃金博物館、華山創意園區、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華山創意園區、國父紀念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設計分館、羊毛手創館台中分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