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相信大家對於澎湖的印象都是充滿島國烈陽和帶著暖濕海風的地方。今年深耕文化工作坊和隘門社區在台南白河陶坊工藝家林文嶽的協助下,開始嘗試透過社區營造,將陶藝工藝導入社區當中,希望未來澎湖除了美麗海景,能增添更多有澎湖在地特色的工藝和人文內涵。
深耕文化工作坊是由一群長期投入臺灣社區營造的工作者所成立的一個行動力團隊,「深耕、活力、新視野」是工作坊成立的自我期許,以向下深耕的心情,充滿活力的學習,開創新視野為目標,來推動各項社區工作。深耕文化工作坊的負責人王貞儒長期投入澎湖的社區營造工作,也經常邀請台灣各地的社造、文化、工藝專業工作者到澎湖參與社造推動與專業分享的工作。2008年在一次課程中邀請白河陶坊工藝家林文嶽到訪,在課程互動和體驗在地生活的過程中,林文嶽和工作室開始激盪出創意火花。
林文嶽說,「2008年,我到澎湖做一些社區陶藝的互動課程,有一天早上去海邊散步,看到一個人在撿貝類,那個無辜的身影,促使我趨前詢問,他只是靜靜的對著天空嘆息。那樣的畫面有種撞擊在裡面,讓我覺得生命好像是有無限可能的,這個可能在哪邊?我們必須要去發掘。後來發現許多澎湖在地的材質其實是可用的,這是我用陶藝去設計社區的方法。所以我們以社區做主體,主體還是在社區,這是一個主軸,介入的方式就是社區工藝。」
於是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協助下,白河陶坊扮演陪伴社區的角色,協助深耕文化工作室和澎湖隘門社區開始進行社區工藝推動工作。剛開始原本希望能在社區建造柴燒窯,並且應用在地素材發展在地陶藝。後來經過在地工藝家、公所、社區伙伴辦理多場共識會議討論之後,將腳步放慢,希望從自家生活改善開始,環境美化衍生到工藝深化,再擴散到其他社區。讓文化和生活的的融入確立,以及材質應用的實驗工作完成之後,再進展到在地工藝發展。在地連結的範圍也從隘門社區,擴展到梧棲鄉和二坎社區。除了進行陶藝工藝的材質實驗與文化探索之外,也趁這個機會尋找與整理澎湖自然景觀、文化特色與在地工藝人才之間的扣連,為未來發展具在地主體性的工藝文化預作準備。
在自然景觀方面,林文嶽指出,「澎湖有一個很不一樣的線條,海洋線條不太一樣。昨天我發現一件事情,澎湖好像是沒有陰影的地方,太陽一照射,感覺上每個地方都是亮的,沒有陰影,連樹底下的陰影都覺得是亮的。我覺得這種特殊的語言可以拿出來用,澎湖有他特殊的視覺語言。」
在素材實驗方面,林文嶽強調,「實驗」是在行動中的學習,工藝實驗以「可用性」探索為第一指標,希望藉由「學用合一」的流程操作,以真實為依據,不做詮釋性論述,將試材直接在工藝流程中試驗,讓工作者在完成試製流程之後,再反思歷程中的種種變化,進而發現材質應用的多種「可能性」。所以今年乃嘗試以結合當地石材來進行灰釉試驗,同時也將澎湖紅土、珊瑚砂和陶土混合,進行柴燒試驗,並且燒製出像沈海古物的柴燒陶。
在文化脈絡及在地產業的元素應用上,則運用海島魚產豐富的色彩與造型的轉化應用在陶藝作品上,並且運用澎湖絲瓜、褒歌和俗諺發展在地陶藝產品,同時也將?古石的景觀特質,轉化在陶藝造型設計元素中,完成魚迷之牆裝置藝術。
社區工藝能夠開始在澎湖發芽,剛開始是因為林文嶽的熱情投注。但隘門社區居民在今年的計畫執行過程中,也逐漸瞭解在地自然環境所賜予的特殊條件是累積工藝和人文內涵的獨特資產。希望藉由今年社區工藝的嘗試與文化紮根,逐步建立在地工藝與藝文人才的網絡。在工藝陪伴社區的協助下,發展屬於澎湖在地的工藝文化特色,為第二階段工藝微型產業化完成打底基礎工作,促進在地觀光產業的特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