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if typeName %}
類 別
{{typeName}}
{% endif %}
{% if level %}
種 類
{{level}}
{% endif %}
{% if registerDateValue %}
公告日期
{{registerDateValue}}
{% endif %}
{% if name %}
名稱
{{name}}
{% endif %}
{% if cityName %}
縣市區域
{{cityName}}
{% endif %}
{% if address %}
地址
{{address}}
{% endif %}
{% if headCityName %}
所屬主管機關
{{headCityName}}
{% endif %}
{% if openTime %}
開放時間
{{openTime}}
{% endif %}
{% if closeDay %}
休館日
{{closeDay}}
{% endif %}
{% if ticketPrice %}
票價
{{ticketPrice}}
{% endif %}
{% if contact %}
聯絡人
{{contact}}
{% endif %}
{% if phone %}
電話
{{phone}}
{% endif %}
{% if fax %}
傳真
{{fax}}
{% endif %}
{% if email %}
email
{{email}}
{% endif %}
{% if facebook %}
FACEBOOK
{{facebook}}
{% endif %}
{% if website %}
網站
{% endif %}
{% if arriveWay %}
如何到達
{{arriveWay}}
{% endif %}
{% if srcWebName && srcWebUrl %}
來源單位
{% else %}
{% endif %}
{% if srcWebName && srcWebUrl === ''%}
來源單位
{{srcWebName}}
{% else %}
{% endif %}
{% if srcWebsite %}
來源網址
{% endif %}
{% if author %}
作者
{{author}}
{% endif %}
{% if size %}
尺寸
{{size}}
{% endif %}
{% if material %}
材質
{{material}}
{% endif %}
你聽過「太平藍 Taiping Blue」嗎?從臺灣客家小庄走進國際的在地藍染工藝品牌,而太平藍的緣起則與二十年前那晚震驚全臺的九二一大地震有關。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帶著基金會的資源與夥伴,秉持著重振家鄉的情懷,開始進行災後的復甦工程,頭汴坑地區為太平地區唯一的客家聚落,對於身著藍衫的客家人來說藍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就在踏查社區的過程中,發現這項工藝在頭汴坑已消失了近百年之久。
災後需要重建的不僅是建設,還有療癒居民們對於土地的情感,而基金會選擇從工藝與生態出發,頭汴坑社區有個知名的蝙蝠洞,透過保育運動的推廣,蝙蝠漸漸回到原本的家。此外,基金會也開始在蝙蝠洞周邊種植藍染原料大菁與小菁,要將藍染文化種回頭汴坑的土地。社區工藝該如何被看見?在那麼多的藍染工藝中該怎麼走出自己的特色呢?基金會開始從設計切入,延攬設計師加入團隊後,也在基金會下正式成立了「太平藍 Taiping Blue」藍染工藝品牌。
太平藍堅持保存藍染的傳統技法,從植物栽種開始做起,親力親為藍染的每一個步驟與環節。採收、清洗、浸泡後的葉片,加入石灰進行「打藍」的步驟,沈澱後的「藍泥」,過濾廢水之後才是藍染的原料「藍靛」,而十公斤的葉子只能取得一公斤的藍泥,養缸、調缸更是每天的基礎工作。光染料取得的工序便如此費心與繁複,要調出12種漸層色的更是花費了一番心思,在研發階段,由設計師親自染色,在調整步驟改善製程後,整理出SOP交給社區的工藝師們生產。每一個色階都有一個染缸,每個顏色需經過16次浸染的過程,才能堆疊出顏色的穩定與飽和。
2018年,太平藍以「藍金歲月」奪下金點設計獎,藍金歲月以12個扇形漸層色階,表現時間推移與天色轉換的變化,並以細緻的工法的呈現藍染各式深淺變化,視覺呈現上確實令人印象深刻。獲獎後設計師江婕妤說:「看到漸層就知道是太平藍,我們找到自己了」。
來到離臺中市區不遠的頭汴坑,就能遠離城市雜沓,來場人文、生態、手作兼備的豐盛週末假期吧!開始動手之前,會先解說藍染的文化與製程。對藍染有初步的理解後,會示範不同圖紋的綁法,讓大家可以先構思自己想創作出的圖像,才會進到最後的染色階段,浸泡染料之後,布是綠色的需要與空氣接觸氧化後,才會是藍色,重覆浸染步驟至少三次,才能讓成色穩定。除了手作體驗之外,基金會更可以依照遊客的需求搭配生態或人文的導覽活動,走進蝙蝠洞、涉溪玩水,或是欣賞建築古蹟,都是來到頭汴坑的深度玩法。
工藝小知識
你知道藍染的染缸是要「吃飯」的嗎?
染缸對藍染工藝師來說是有生命的,是需要悉心呵護的寶貝。染液是處在發酵的狀態,需要保持他的活性,才能與工藝師一起工作,創作出美麗的藍染作品。因此,染液並不是用完一次就會被丟棄的,而是長期陪伴工藝師的夥伴。
基金會給養缸的食物是米酒跟麥芽糖。米酒的功用是為了抑制臭味,而麥芽糖除了提供糖分作為營養補給之外,更是要提高染液的黏稠度。染缸之所以會產生異味是由於藍草中含有「吲哚」的成分,當吲哚少的時候散發出的是清香味,一旦多的時候,聞起來就像糞便了。因此,染缸的味道因為已經發酵很久了,吲哚比較多,氣味沒那麼舒服。然而,藍草剛採收完的發酵階段,聞起來可是有股像是高麗菜混合茉莉花的清香味。
資料來源:工藝記.旅讀臺灣農村/社區 (2019年)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