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社區

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社區
大坑罟社區簡介
大坑罟社區是一個漁村聚落,面積約5公頃,位在東太平洋海岸沙丘旁,其最大特色是其坡地地形,所形成的聚落空間,高程較高,視野展望佳,住戶房舍沿坡地地形興建,早期房舍都以七星嶺之黑頁岩板建造,隨著時代進步,傳統石板屋建築都已改建,目前尚有幾戶,零星保存,住屋以座東向西呈長條狀排列,家家戶戶有庭院,穿梭在其間,令人時有驚艷,社區聚落內尚未有都市計畫道路開闢,仍保有完整地理紋路。
社區聚落的變遷
大坑罟社區早年雍有東西縱深廣闊沙岸地形,由於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海平面上升,海岸流失嚴重,加上民國四十七年噶樂禮颱風過境,將整個海岸沙丘流走三分之二,民國五十年代連續幾次大颱風(歐珀、波拉密、娜莉),新城溪潰堤,河流改道,將整個海岸沙丘流走(也流走住戶房屋),由現在的「生態池」附近出海,「生態池」原是沙丘,河水將之沖去,形成一個大水池,後來河道又改回原處出海,「生態池」外又淤積成新的沙丘,形成新的防風林,目前社區住戶離海岸高潮線,只有三、四百公尺。
「生態池」池底有湧泉湧出,長年池水不乾,疑是七星嶺之泉脈,由於距離海岸只有二、三百公尺,每當颱風過境,海水會漫過沙丘灌入,隨季節變化形成海、淡水特殊生態景觀,生態池內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每年侯鳥季節時,總吸引水鳥成群覓食,屬於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範圍,四周設有賞鳥步棧道,及平台涼亭,靜宓的景緻,加上可以遠眺形成多層次的風景,自然環境良好。
社區人口結構
大坑罟社區人口結構分析表(社區目前共有97戶465人)
男 252 54%
女 213 46%
計 465 100%

年齡 人數 百分比
65以上 97 21%
55-65 58 12%
20-54 165 36%
20以下 145 31%
合計 465 100%
社區歷史沿革
根據「陳氏大族譜」中的記載,大坑罟的先民係住在中國褔建省漳浦縣大坑村的鑑湖地區,為首者是明朝布政使陳疊,因當地湖水「水清如鑑」,便取名鑑湖,且聚族其上。
名末清初,陳之族人成為明朝遺族,為了呼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行動,便暗中過來台灣,並由村中的寺廟分靈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二尊神像及二組罟網,由於不敢公開,所以隨行的人數並不多。
來到台灣後的情形,此間流傳多種說法,主要有兩種:一說船隻來到頭城登陸,其中一部份留在今頭城大坑罟地區落戶,供奉關聖帝君,其餘則帶著玄天上帝神像,沿海岸帶著一組罟網,步行至今蘇澳大坑罟地區定居於此。
另一種是說,當初船隻是在壯圍東港海邊靠岸,隨即分成兩批人馬,一批帶著關聖帝君(關公)及一組罟網往北,在今頭城大坑罟落戶,另一批帶著玄天上帝(上帝公)及一組罟網,往南走即今蘇澳大坑罟落戶,由於無法考證,並不確定哪一種說法比較正確。但可確認是頭城大坑罟與蘇澳大坑罟祖先是一同來台,至今兩地仍舊保有互動。
宗教信仰
大玄廟是社區信仰中心,供奉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是先祖大陸渡台時,由中國褔建省漳浦縣大坑村寺廟分靈供奉。
大玄廟初期是以葇草搭建而成,地點在距現今廟宇約東北方一百公尺處,後改為木造,位置在今廟的後方,當時造價約三千元。
(改建前大玄廟)改建大玄廟時,未將原有具有歷史舊廟保存,是為一大遺憾。
日據昭和十一年(民國二十五年),在現址興建一小型廟宇,但約在民國卅年間,一連遭遇兩次大颱風的天災,廟的建築損毀的相當嚴重,遂花了數年的時間進行整修重建。
民國七十年間,由於居民有感於本廟空間太小,便又籌募經費增建廟前大廳。民國八十一年籌劃興建活動中心,除了作為信徒聚會活動的場所之外,也供社區居民使用。
民國八十七年再度籌劃籌募經費改建大玄廟,至今尚未全部完工。
社區人力組織與概況
社區現有會員102人,社區理監事20人,義務總幹事1人,義務社工員13人,媽媽教室32人,太極氣功研習班35人,大玄廟管理委員會19人,大玄廟誦經團30人,守望相助隊65人(與存仁社區合組)。
社區產業
本社區居民早年以漁業為主,多數居民靠近海漁撈及牽罟捕魚為主,雜作(稻米、花生、蕃薯)為輔,早期宜蘭有句諺語『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大坑罟臭魚脯』,正描述早年社區牽罟捕魚產業的興盛。
近年來沿海地區環境,受工業開發及廢水污染影響,沿海地區魚源枯竭,傳統漁業沒落,近海漁撈及牽罟產業已不復見,社區週邊土地因近海及排水不良,每逢大雨或海水倒灌即淹沒,致使耕種不易,80年代養殖業興起,社區週邊土地紛紛投入養殖草蝦,近年來養殖業受病菌影響,不易養殖而棄養,青壯人口大部份投入工廠工作或外出就業謀生,致使人口外流老化。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