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花蓮縣吉安鄉東昌社區

花蓮縣吉安鄉東昌社區
社區背景說明:
地名的由來---
本村於清朝時名為「里漏」,為一典型的阿美族的部落;日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改名為「舟津」;光復後改名為「化仁」村,民國六十六年徐村長提議「化仁」係化為烏有的意思,所以本村在鄉十二村之中,較難進步發展的村落,而鄉裡已有南昌、北昌、宜昌等村,而無東昌村,且本村位於本鄉之東方,所以建議更名為「東昌村」,有日出東方、昌盛繁榮的意思。
地理環境---
本村東邊瀕臨太平洋,西北以東里一街與仁里村為鄰,西南隔海岸路與仁和村相鄰,南以南海一街向東邊海防檢查哨成一直線和仁安村為鄰,北隔吉安溪(七腳川溪)與花蓮市相望。
本社區為花蓮溪與七腳川溪所沖積而成的沃野平原,有其豐沛的水利,加上太平氣流的調節,歷來為一典型之農業產區,居民大多以務農為業,其農業約佔百分之六十,而緊臨太平洋之關係,其阿美族人又以捕魚做為副業。
人文特色---
本村現有四十一鄰,戶數一千九百零三戶,人口數五千九百零七人。其阿美族現有四百四十八戶,人口數一千七百四十八人, 約佔百分之三十。
近年來由於外來人口的移入明顯增加,使得東昌社區在族群的分佈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其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各佔三分之一,而外省籍佔百分之十,是四大族群融合的社區。由於族群分佈平均,其風俗習慣也呈現多元化,其飲食文化也呈現多樣化,其生活習慣也呈現不同的風貌。
社區發展協會----
本協會於民國八十一年正式立案成立,迄今已有十三年之久,在歷任理事長及理監事的帶領下,使得協會會務蒸蒸日上,也讓社區走入不一樣的新風貌;尤其近三年在魏理事長接任後,展現出不一樣的領導風格,將社區帶入另一個的境界,如九二年為縣政府加強社區,獲得縣府評鑑為甲等,如九二年獲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二十部電腦,設置部落圖書資訊站,經一年之努力獲得該會頒發九三年部落圖書資訊站之特優獎,而九二、九三、九四年當中在文建會及文化局的指導下,我們辦理文化技藝傳承研習,讓部落優美文化能持續傳承下去,使部落手工藝品的技術再一次的發揚,以提昇文化產業價值;這些的努力就是希望帶動社區(部落)產業再升值,達成部落文化產業價值的提昇。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