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基隆市中山區協和社區

基隆市中山區協和社區
一、歷史沿革:
一六四二年荷蘭人攻打北台灣,從西班牙人手中取得台灣北部的經營,著重煤、硫磺等礦業資源的探採,對金礦脈的搜尋也特別著力。從荷蘭人繪製的大台北地區老地圖中看到,從外木山到萬人堆鼻之間的海岸,有50 Smits Cool Bay的地名,即煉鐵用的煤炭灣澳之意,推測在外木山山後附近,當時有煤礦開採。
一八九四年基隆廳基隆堡下的街庄記錄中,已發現今文化里和協和里的所在地為外木山庄的範圍。當時的協和社區外木山漁港附近,只有散村,無明顯聚落型態。最早移民到外木山海岸一帶的原因,可能是基隆內陸可以開闢農田已飽和,被迫選擇海邊,由於海邊農田一年只能收成一次,逼使擅於農墾的漢人移民轉而學習從事漁業生產。
日治時代開始,木山澳仔就已經被列入要塞管制地區,有禁建、禁止山坡地開墾、禁止砍伐樹木等列管措施。一八九六年時,行政區劃為台北縣基隆支廳基隆堡下的外木山庄,範圍包括今協和里及文化里。
一九三○年代時,木山澳仔這裡才幾戶人家而已,以捕魚來改善生計,當時這裡沿海的魚產相當豐富。然而,海岸漁船的停泊條件並不好,所以自行開築海溝,使小船可以拉上來靠岸停泊,慢慢從幾戶變成十幾戶、二、三十戶人家。
一九二○年,日本人成立台灣肥料株式會社,在基隆設廠,一九三五年台灣電化株式會社在外木山設廠。不過,當時對木山澳仔附近的居民似乎都沒有什麼影響,去台肥一廠工作的非常少,只有會暈船的人才因為無法適應漁業而去上班。
木山澳仔在二次大戰後,改為協和庄。早期的木山澳仔,以姓張、鄧、王的人家較多。戰後台灣的經濟陷入困厄的低潮期,各地工作機會都很少,而焚寄網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有一些人就從白米甕、仙洞、大武崙、牡丹坑、宜蘭及桃園等地來這裡作海腳(船員),許多人也慢慢落地生根,才使木山澳仔聚落發展起來。
一九四六年時,為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外木山改為協和里;一九五二年,因台肥一廠大量興建員工宿舍,人口激增,且位在台肥的北邊,所以從協和里中劃出北肥里,一九七八年,因名稱不雅而改成文化里;協和里的區劃就沿續到現在。
協和電廠於一九七三年在東側的吃罕澳仔興建時,建廠初期並沒有配置環保設施,對附近海域環境的污染造成一定的影響。然而,當協和電廠逐年增添環保設施時,面對海洋整體污染及進步的捕魚技技術造成的過魚現象,使漁業日漸衰退,位在協和社區的協和火力發電廠卻也因目標太顯著,成為許多漁民批評的對象。
在一九七○年代以後,木山澳仔對外的兩條路相繼築好之後,交通的方便也使這裡魚產的運輸更加自由,由於聚落人口的增加,住屋不敷使用,且這裡的田地也因缺水而無法耕種,後來,透過和市政府協調以都市計劃來作土地重劃,才將田地變成建地,暫時紓解在地住居的壓力。
過去,要塞地區的管制限制了木山澳仔正常的發展,如今,協和火力發電廠進駐後,許多大油庫又分布在漁港的兩側,漁業又正在沒落之中。誰也不知道木山澳仔的未來將會如何!

二、地質與地形:
(1)地質-協和里的地質構造,屬八堵向斜往兩側延伸的褶皺,除東邊有少部份的大寮層、東南邊有一點沖積層及玄武岩質凝灰岩及岩流外,其餘皆為木山層。木山層及大寮層都是台灣北部的老地層,沉積年代為中新世時期,距今約兩千多萬年前。木山層中有一含煤層經過本里。
(2)地形-協和里的海岸屬於沉降型海岸,近期曾經受微量陸地上升的影響。由於海岸平直,只有三處小澳,並沒有大型的灣澳,且屬於岩岸,粗大的岩層直接與海相鄰。
(3)水系-南邊丘陵為牛稠港的上游,牛稠港往東南注入基隆港。在西北邊海岸汫水澳仔南邊山上,有一山泉小溪流入海。

三、氣候概況:
外木山在基隆港西側,基隆的氣候屬於台灣北部的亞熱帶氣候帶,以最近十幾年來的統計資料看,年均溫約在攝氏二十二度多,七月平均溫度最高,二月平均溫度最低。外木山的氣候,冬季半年受東北季風的影響非常鉅大,每年從十月到隔年三、四月,經常都是吹強烈的東北季風,由於丘陵山地的關係,來帶水氣的風一來,雨也跟著來了。外木山的雨季屬於冬雨型,夏季除了颱風或偶有雷陣雨之外,較少有雨。

四、動植物生態:
外木山海岸地帶,主要為礁岩頃斜入海,沙礫灘很少,所以,潮間帶較短,沿岸藻類及螺貝蛤類,也以著生在岩質底部的生物為主。如黑膽、白膽、海星、海葵、陽遂足、九孔、龍蝦、蝦、蟹類、螺貝類等。
在沿海附近,以前冬天常會看到烏魚群,一群一、兩百隻在海面上游來游去。
從高潮線到開始有植物分布的地方,有一小段是海蝕平台上精采的地質景觀,如蜂窩石、海蝕溝、風化紋等,也有少部份礫灘,這個介於水與陸之間的區域內,最活躍的生物,就是生命力極強的海蟑螂,在這裡撿食海藻或垃圾的碎屑等。在稍能積土的石縫中,偶有台灣蘆竹、石板菜等抗鹽霧、耐貧脊的匍匐性植物生長。
過去,外木山曾經是「老鷹的故鄉」,因為外木山的丘陵緊逼海岸,且距基隆港很近,是老鷹往返基隆港覓食最方便的棲地,所以,過去從外木山到大武崙一帶的丘陵山地,就成了盤旋在基隆港老鷹的一個神祕家園。然而,近年來因為人為的干擾不斷逼近,迫使許多老鷹另覓居所,也使老鷹的故鄉漸成歷史記憶。
如今,外木山海岸附近常可見到的是小白鷺、岩鷺,夏季偶有鳳頭燕鷗出現,冬季有一些候鳥佇足,如藍磯鶇、紅隼、磯鷸等。靠山邊的次生林中,常見的是白頭翁、紅嘴黑鵯、五色鳥、山紅頭、灰頭鷦鶯、大冠鷲等。

五、海岸資源:
外木山漁港至澳底漁港為一段綿延近5公里的海岸線,為基隆市僅存最長的天然海岸線。有些地方亦適合游泳、浮潛、釣魚,是炎炎夏日消暑兜風極佳路線,同時可遊覽漁村風光。

六、公共設施
(1)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一廠-該廠主要產品為氰氮化鈣肥料,日治時期的年產量為一萬二千公噸,一九四六年復工以後,年產量曾達三萬八千公噸以上,並兼產電石、氧氣、石灰等產品。光復初期,本省農田所需之氮肥,工業所需之電石、氧氣,全部由該廠供應,對本省之工業重建與農村復興有很大的貢獻。一九六七年時,為配合經濟發展及國際市場的需求,停產氰氮化鈣,轉向多角化經營,產品除供應本省外,也大量外銷國外。
(2)外木山漁港-一九五八年建外木山漁港時,目的是要將仙洞的漁船遷泊在這裡,使其可容納十噸以下漁船五十艘,當時並計劃將外木山漁港闢為小型漁船的漁港,可容納十噸以下小漁船一百艘。一九六八年時,修建南防波堤三十四公尺,碼頭四十六公尺,開闢航道,設港燈。一九六九年修建北防波堤,四十七.五公尺,碼頭九十一.五公尺,護岸二十八公尺。一九七五年,新建護岸八十一公尺,防波堤加長七公尺及炸挖泊地。後來又有陸續擴建,如今的規模已較大了。
(3)協和火力發電廠-建於一九七三年,位在協和里靠海東側的協和火力發電廠,廠區三面緊臨斷崖,電廠的總面積有四十四.五公頃,電廠內許多公共建築設施都靠開闢山坡地而來。協和火力發電廠總容量有二百萬千瓦,為台灣北部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電廠內現裝有靜電集塵器四部及兩部灰減容裝置,將煙氣中之粒狀污染物除去,使出口煙氣濃度符合國家標準。另有排煙連續監測系統及綜合廢水處理設備等。

七、產業發展變遷
協和社區過去主要的聚落為外木山庄,由於靠海,居民大部份都以捕魚為生,現在的聚落這裡以前都是田地,也有少數人種田。以前靠人力划槳的時代,冬天無法出海捕魚時,有些人就到會社(台肥一廠)去作臨時工,或到外面去打零工,以貼補家用。後來,煤礦業發展時,也有少數人到南邊的煤礦坑工作。近年來,聚落人口不斷增加,但漁業日趨沒落,許多人就慢慢轉向在外面工作,在地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工商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卻隨著協和電廠的進駐和道路系統的發達,逐漸擴增,已超過原有的漁業人口了。

八、宗教信仰
(1)協德宮-協德宮是木山澳仔全庄奉祀的土地公廟,土地公原本在崁腳,後來移到董姓的人家中,再來移到中油公司的油庫那裡,最後,移到現址,在一九九○年時建廟取名為協德宮。
(2)協安宮-協安宮是王爺廟,建廟的源起和從海上駛進來的一艘王船有關。每三年都會有一次迎媽祖的慶典,時間在農曆四月十一日,請關渡宮的媽祖前來遊境,祈求闔境平安;在六月十八日池府王爺誕辰時,一般都會有熱鬧的遊港遊境活動,以前還有過火的儀式,但現在已取消了。
(3)萬善堂-這間萬善堂是起於日治時代,當時有屍體從海上漂來,這裡的人害怕,就用金斗甕仔裝這些屍骨,放在海邊的石頭孔中奉祀,一年三節都有拜,後來因為很興,來拜的人很多,所以庄裡面的人就建了這間萬善堂來奉祀。
(4)福德宮-為汫水澳仔劉姓家族的祭祀土地公廟,原來在聚落的東邊,為岩石縫中供奉的小土地公廟,後來開路時,擋到路,才移到西邊,重建較大的土地公廟,叫福德宮。
(5)協和宮-在台肥一廠旁邊的磅硿口上去,日治時代為一間土地公廟,後來,有到中國大陸請媽祖,所以現在也供奉媽祖。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