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

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
白米社區,地處蘇澳鎮西南、白米橋南側、砲台出西麓,三面環山並有白米溪貫穿社區於蘇澳港入海,橫臥社區聚落旁山腰的北迴線偶爾傳來隆隆的聲響,白米社區開發的年代相當早,關於舊地名「白米甕」由來的傳說之一是,光緒年間清朝登仕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初到此地的王家驥登高遠眺時,發現山谷有一溪流蜿蜒而過,而乾涸溪谷所露出的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山,座落其間的白石山勢如甕狀,故有「白米甕」之名。 很多來到白米的人,對於社區的第一印象或許是礦石工業區而不是木屐村,如此的巨變是蘊藏在社區產業變遷的脈絡裡。日據時期,白米地區因有豐富礦藏,日本人便極力推動石粉、石灰石等加工業,並設置了今日台灣水泥廠前身的「士敏土」水泥工廠,礦石工業興盛吸引來的人力,奠定聚落的形成。 白米曾因礦石業興盛而繁榮,後來也因此項產業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沒落。為了尋回社區的生機,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地方,從「木屐巢」之名和「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材,山林捉」俚語,大家找到往昔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ㄎㄧ ㄎㄛ ㄎㄧ ㄎㄛ…..這是木屐的音響節奏,也許你不曾聽過,然而它在迅速的現代生活節奏中早已成為?響,盛極一時的木屐業,到沒落而消逝,因此白米人為了傳承白米的文化,並喚醒居民對整個環境的情感,進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憑藉著對舊時木屐的共同記憶,發揮了創意及想像力不僅重新尋回社區之寶,還讓傳統木屐產業以新風貌再現,更賦予木屐新生命,將阿公阿嬤古早生活的共同記憶,化為現代人可親近的手工藝品,現在對白米人來說,木屐不僅只限於穿的實用功能,大家還賦予木屐多重聯想,木屐可以彩繪、可以遊戲、可以跳舞,可以轉化為生活工藝品,甚至是裝置藝術品。在社區裡無分男女老幼,大家在木屐天地裡盡情展現創意,無形中白米居民創作了更多元、更多樣的木屐圖像,來到此地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遊客們可以盡情的DIY,發揮創意,自己動手做一雙美麗又獨一無二的木屐,完成後再把作品帶回珍藏。到白米社區來可以有一個愉快的經驗,木屐藝術令人驚喜,舒適的空間、友善的接待,體驗木屐DIY,享受白米社區努力經營的成果。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