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金門縣烈嶼鄉羅厝社區

金門縣烈嶼鄉羅厝社區
歷史沿革:烈嶼地狹人少,在文獻上之記載皆以金門本島為主,小金門部份著墨甚少。依道光年間之行政區劃,烈嶼為二十都,烈嶼保(二十都僅轄烈嶼一保)、共分三十三鄉,羅厝為其中一鄉。民國四年,金門合浯洲、烈嶼、大嶝、小嶝四島設立縣治。設縣後,保仍舊,只是都的次第及鄉之數目名稱,略有更易。烈嶼由原二十都改為第五都、烈嶼保,共有三十二鄉,羅厝亦為其中一鄉。民國二十四年,金門縣試行地方自治,區域或多少有變。民國三十九年金門為軍管區行政公署時期,烈嶼之行政地位不變。民國四十年七月,金門縣設五區,烈嶼為其中一區。民國四十二年,金門復行縣治,將各區改為鄉鎮,全縣分設六鄉鎮,烈嶼鄉轄下八村,其中羅厝與湖下合為羅厝村。四十八年七月,行政村變更為五村,羅厝改為林湖村轄屬,迄現今為止均維持現行制度。羅厝於戰地政務時期,曾改名為「四維」,八十年間因村民及鄉僑反應,乃改為現今之村名「羅厝」。
文化背景:在烈嶼的社區環境中,本社區各項活動主要以西湖古廟之活動為中心,在廟會慶典中顯示社區之活力與尊嚴。每年之媽祖聖誕及春節期間舉辦之「掛香」,活絡了社區之動力。因本社區在六0年代均是以漁業發展為重點,且當時漁獲量之多,經濟之繁榮,更帶動了社區之進步。
經濟及人口特質:羅厝現今之姓氏以「羅姓」為大宗,據考羅氏先祖於明中葉時遷居於此。宋朝有吳四十三郎者,自泉州隨駕南下,其孫名安遠避至烈嶼,後卜居上庫,派下「吳姓」則由分居羅厝。烈嶼之「洪氏」皆係唐以後來者,由「青岐洪」分居現今羅厝。「陳氏」為明中葉由廈門店遷來,定居湖下,羅厝之陳與湖下為同一支派。其餘「江」「李」「錢」等均為後來遷居而來之宗姓。當時羅厝依山面海,居民均以捕魚為生,並兼從事農耕,後因部隊移防金門,在羅厝附近駐軍人數眾多,村民才逐漸從事商業行為,經近年來的社會型態與觀光開放,餐飲逐漸取代了漁業的行為,雖羅厝漁港的完成,但仍然挽回不了漁業的勢微。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