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苗栗縣公館鄉大坑社區

苗栗縣公館鄉大坑社區
一、地理位置
大坑村位於公館鄉東緣,全境面積約9.75平方公里,佔全鄉總面積13.64%,為公館鄉第2大村,屬於一處典型的散村型聚落,距公館街區東方約2公里,周圍東隔八角崠山脈脊嶺與獅潭鄉為鄰,西鄰館東村,西南連接福星村,西北與玉泉村為鄰,南毗福德村,北與仁安村、南河村為界,村內大部地區都屬於八角崠山西斜坡的山區丘陵地。大坑地處八角崠山區西麓,以及後龍溪支流大坑溪上源谷地中,除了少數面積為海拔86至98公尺的平原以外,其餘皆為海拔300至600公尺的丘陵地。
大坑地區最主要的溪流為大坑溪,屬後龍溪支流的一部分,發源於八角崠山脈西坡,其與發源於上大坑附近標高400公尺的山稜小溪交會於行修寺附近,形成了一天然河谷盆地,為進入大坑山區及通往公館市街必經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二、歷史沿革
大坑昔稱「福興」,其開發始於道光~咸豐年間,以「竹圍」一帶(今大坑村1~4鄰)為主要的開墾區。清同治9年(西元1870年),因內山原住民出草擾民,地方政府為防範其害,遂於今大坑村第4、5鄰交界處設立「大坑口」官隘一處,由地方居民組織隘勇,一來,防內山原住民之出入,護衛家園。二來,亦可衛農民之耕種也。
「竹圍」,為大坑昔日主要的開墾聚落,範圍包含今大坑村大安橋至與仁安村交界處的「東店」一帶,當時因大安橋到東店一帶的聚落,四周溝渠水圳環繞,佈滿野生刺竹及烏毛竹(客語稱「烏葉竹」),由高處往下看,宛如一座天然的圍籬城堡,故名「竹圍」。竹圍聚落以外的區域,即今外橫崗至大坑行修寺一帶,屬於泰雅族居住活動的地區。
光緒15年(西元1889年),公館地區設莊治理,置9莊,大坑即屬當時設立的1莊,其餘尚有河頭、尖山、鶴子崗、北河、南河、麻齊寮、中車路、石圍墻等莊。光緒21年(西元1895年),大坑地區隸屬臺灣縣苗栗出張所苗栗一堡。日治明治34年(西元1901年),改「大坑莊」為「大坑庄」,隸苗栗廳直轄苗栗一堡。明治42年(西元1909年),隸新竹廳苗栗支廳苗栗一堡。大正9年(西元1920年),改隸新竹州苗栗郡公館庄,大字「大坑」。光復後,改稱「大坑村」,村名沿用至今。
大坑村現有14鄰,390戶,總人口1217人,男性656人,女性561人。住民以林姓、陳姓、楊姓、謝姓、張姓、黃姓、李姓、羅姓、傅姓等主要姓氏為代表,其中前三大姓氏分別為林姓、陳姓及楊姓。五大拓墾家族分別為林義炎家族、謝順興家族、陳天送家族、蔡德清家族、楊元鼎家族等殷富大族。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