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暖暖文化發展協會

暖暖文化發展協會
社區簡介
暖暖文化發展協會,成立宗旨為結合暖暖、暖同、暖東、暖西、等四里老社區成員,積極投入社造及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期望在大家努力之下有所成效。
93年度協助「雞籠文史協進會」辦理的「再造大菁風采」東勢坑文化產業振興計畫,深切感受社區營造重要性而共同發起成立。

早期這裡是凱達格蘭(平埔)族那那社人居住的地方,後來有泉州一帶的移民,以閩南語的階音稱呼此地為「暖暖」。乾隆三十五年(1770),北港等社通事簽定的八堵番契(原住民的土地契約)中,,將暖暖附近的一片土地,永遠交付給漢人蕭秉忠開墾,足見在乾隆年間,暖暖已經有漢人的蹤跡了。

暖暖拜基隆河河運起點之賜,往來船隻頻繁形成貨物集散地,菁行、茶行商家林立,促進了此地的經濟發展。暖暖境內的東勢溪和西勢溪源頭廣大山坡地,因多雨氣候,孕育優良大菁、茶葉之產地,東、西溪匯集成雙龍潭後,以暖暖溪為名向東流向注入基隆河,所以早期暖暖的繁榮與文明是暢通的水運所造成的。

暖暖有樟腦、大菁、茶葉、煤礦、砂金、香菇等傳統產業;煤礦曾是暖暖極重要的經濟資源,在礦業全盛時期暖暖大部份人均投入煤礦相關行業,而暖暖的礦場大部份集中在東勢坑一帶。

這些產業都藉著基隆河運送傳輸,農產品是以中盤商聚集待運,久而久之這些商家形成一條街瞿-暖暖老街,當時的街路只有兩公尺寬,路面是以石條鋪設,隨著時代的改變,馬路的拓寬,暖暖街早期的景象已轉變,但古僕繁華的氛圍至今仍感受得到。

基隆河全長八十六公里,流經暖暖的這一段,兩岸砂岩層峽夾形成激流,河流夾帶砂石沖擊堅硬的砂岩層節理或脆弱處,經過千萬年侵蝕後,形成了造型特殊的壺穴地形又稱「石面桶」,造就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景『暖江壺穴』。

在暖暖南邊的東勢坑,還有一座幽靜的暖東峽谷,當地人又稱蝙蝠洞。谷底有淺淺的溪流,清澈見底,水中魚、蝦、小蟹清晰可數,谷中怪石嶙峋,溪邊兩旁懸崖峭壁、岩洞,蔚為奇觀十分雄偉,在此可捉蝦、戲水,有營地可露營,是避暑的好去處。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