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基督長老教會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基督長老教會
長光原名石坑,位於長濱北方約一公里處,石坑溪南岸,海岸山脈東麓。光緒5年(1879)夏?綸編撰的台灣輿圖記為石門坑。石坑,阿美族人稱為chokongan(ciokagan),係由閩南語石坑轉化而來,按石坑溪上游溪頭處,水從岩穴中湧起,漢人稱為「石孔仔」或「石坑仔」,阿美族人聽成chokongan,遂以此為社名。戰後改為長光,行政區屬長濱村第19-26鄰,居民約四00戶,為東海岸中段最大的阿美族聚落。

長光部落居民主要來自大港口,納納(靜浦)與奇美三社,以大港口居多數,係由Pacidal、Sadipogan、Monari、Cilagasan等氏族所組成。光緒3年(1877)奇密(美)事件後,大港口阿美族人八戶沿海岸逃抵今城子埔西方山坡上,建立聚落,以種植旱稻、小米維生,當時城子埔已有幾戶噶瑪蘭平埔族,以種植水稻維生,彼此相安無事。稍後,另有一批族人逃至附近,在石門溪上游今上田組部落北方山麓,建立Ciw Kagan社。光緒21年,日軍領台,原住在城仔埔西方山坡上的族人,懼怕受到迫害,再西遷至烏稼海溪上游山腳下,稱為Takoliway社。昭和2年(1927)花東海岸公路修築時,日本警方為便於治理勸導兩社族人遷至今海岸公路旁,合併成為一社,取名為石坑,定居不久,又有屬於卑南阿美的八里芒社人(東河鄉興昌)遷來,唯人數不多,仍以海岸阿美居優勢。遷至新社阿美族人,開始從城仔埔噶瑪蘭人習得水稻種植技術,最初僅有兩戶嚐試,兩年後全部落幾乎都種植,透過年齡階級制度,長光部落集中人力開闢溉渠水渠,使水田面積急速增加,人口激增。

新部落規畫為棋盤式,東西長約七00公尺,南北寬約六00公尺,由海邊往西排列成數條南北延伸的平行單位,分為下村(海村)、中村、上村、上上村(山村),作為各種慶典分組比賽的基本單位。部落建築井然有序,家屋一律背山面海,均為獨戶獨棟,邊緣種有檳榔樹,屋前都有水泥空地供晒穀或親族聚會,後院則種蔬菜或飼養家畜,家屋與道路間種有綠籬,非常美麗。

民國35年12月,基督教長老會傳入,最初入教的很少,經過四、五年後,幾乎全部信教,民國41年天主教傳入,由於教義較為寬容,改信天主教的漸多,現今居民中長老會教徒與天主教徒約各佔一半。基督教派的傳入,對部落影響甚大,尤其兩教派都設有互助會,對居民經濟頗有助益,兩教派的教堂豪華壯麗,頗具觀光價值。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