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花蓮縣秀林鄉慕谷慕魚護溪產業發展協會

花蓮縣秀林鄉慕谷慕魚護溪產業發展協會
本區在光復之後就一直是山地管制區及水力電廠水管制區,也因此保留了相當完整的文史史蹟、景觀以及生物資源,上游區域緊鄰著奇萊山脈、能高山脈,而這些山脈目前林相保留完整。慕谷慕魚生態廊道,是由地方官署主導,社區居民參與規劃的區域,意圖在「保育」與「發展」上獲至突破,利用對山林的熟稔及傳統自然知識,藉「保育」與「自然環境資源」之利用而改善困境,以擴大社區經濟,而有實質利益和福址的機會。
本區內的河川直接切割高山峻嶺形成特殊的峽谷地形,大多是大理石,經過長時間地理及地質的變化造就了特殊的景觀,素有小天祥之稱,能高山越嶺舊道初建於1917年,目前約長27公里,沿途有日據太魯閣討伐戰前之警官駐在所遺址及巨大的鐵杉林和檜木林,沿線初建於1943年之人工建造的水力發電廠7座目前尚在運作,1993年交通部觀光局指定為「國家級景觀部道」(National Scenic Trail)。由「獵人小徑」、「理蕃道路」、「軍事道路」、「保線路」、「登山健行路」、「歷史步道(Historical Trail)」、最後成為「高山景觀步道(Alpine Scenic Trail )」。也是台灣光復初期促進經濟發展,第一條由東部輸送電力到西部的輸電線。在現今的台灣地圖上,它被標為第14號省道。
沿線日人為撫番、戰略、開路徵調當地原住民開鑿之舊隧道;開採滑石、銅礦遺留之山洞成為銅礦洞、鐘乳石洞、蝙蝠洞,在人文上,住民少數族群太魯閣族主分佈地,有別他族的生活規範、禁忌與祭節,特殊之製刀文化(台灣原住民唯一擅製刀者)、編織狩獵文化、飲食文化、舞蹈、音樂、特有語系、遷息歷史(來自南投村春陽);進入該區僅有1條道路管制容易,清水溪部分設有入山管制哨。該區居民聚落集中僅為2處區域約4.5平方公里,且為該區最前段區塊,生態廊道區內無任何住家,居民管理、培力、環境保護容易。
以祖先山林的智慧和傳承,及部落族人對山林的熟捻,藉環境景觀生態為生態產業資材,重是部落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及改善生活品質的「三生」一體永續部落發展方向,重視傳承工作,社區教育,社區關懷,社區參與,傳統技藝及文化產業,這些工作由部落成員自己來作加上對地方與生俱來的愛這種基因,使永續部落真正落實。
加上生物圈系統的概念分為過渡區、緩衝區、核心區,保護豐富的物種及自然景觀資源,這些理念已普遍獲得村民共識,本協會由部落會議推舉代表銅門村居民共同執行生態廊道及部落永續發展計畫,而且目前規劃及未來願景也獲得各單位及專家學者的重視。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