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嘉義縣大林鎮中林社區

嘉義縣大林鎮中林社區
中林里在清代稱「中林庄」,屬台灣府嘉義縣打貓東下堡。到了日治時期,則稱「中林」,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嘉義廳大林庄,而當時中林是大埔美保甲事務所的管轄區,為第十保。到了光復後,稱(中林里),行政上屬嘉義縣大林鎮。而關於中林地名的由來,當地人均指出代代相傳就稱此名,並不知有何原因。目前社區共有五百戶人家,現有人口1954人。

中林里包含了二個聚落,在中央的中林以及在里以西的樊厝。兩個聚落都在乾隆年間就有人進來開墾、居住。中林的聚落組成方式是由很多組血緣聚落形成的,而且都以姓為名的幾個角頭,如吳厝、陳厝、王厝、蔡厝、張厝、林厝。後來,又陸續有其他姓氏搬遷進來,所以現在的中林是多姓居住的面貌。
穿梭在中林小巷道空間裡,可以發現有幾種不同型態的民居建築,從傳統的民居建築「土埆厝」、「竹管厝」到現在的民居建築「樓房」,都共存在同一個聚落當中,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參差在聚落空間裡,讓不同建築呈現出來高低起伏的層次感,也蘊含著另一種探索的趣味。中林公園主要出入口,往左前方通往中林國小這條路,稱之牛路巷。早期中林以種田為主,絕大部分的里民都有飼養牛隻,飼主通常會將牛隻帶到中林墳場吃草,這條牛隻往返的主要通道,稱之牛路巷。
永壽宮是村落內部最神聖的宗教聖地。永壽宮崇祀主神為松樹
王公,松樹王公早年曾追隨朝廷報效國家,因救駕有功而被封為神。永壽宮創建道光年間(約160年前),由村人發起募捐,一開始,將廟建在庄尾的土地公廟附近。傳說,松樹王公神威顯赫,只要居民有疑難雜症,均有求必應,信眾很多,香火鼎盛。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嘉義地區發生大震災,廟宇受災傾倒,於民國五十五年搬遷到現址興建。
早在五○年代「中林就真有名」,有一種說法「大林鎮模範社區是中林,嘉義縣模範社區也是中林」,可見當時小小的中林已經是聲名大噪。您有聽過「四健會」嗎?那時的省政府主席李登輝還曾蒞臨這個小村莊,因為那時的社區運動、健康、乾淨,樣樣都是第一名,所以也掙得「中林社區第一名」的美名。民國62~67年中林里的王嘉殷先生當選大林鎮鎮長,對於中林人來說,「鎮長是咱中林人」是很風光的,是中林的驕傲。
日據以後獎勵種稙蔗糖,當時的中林更設有糖業鐵道支線「中林線」,而這條鐵道沿線上分別設有尾庄、後庄兩個蔗埕,可見當時糖業在中林非常興盛。糖業生產沒落後,村人大多從事農耕摘種竹筍、稻米,近來,有許多農人種植花卉和其他農作物如柑橘、鳳梨,因品質優良、賣相較佳而外銷到國際,改善了經濟的問題。
中林廣植「烏殼綠竹筍」的同時,也提供了諸羅樹蛙棲息生存的空間。俗稱「雨怪」的諸羅樹蛙在大林發現的棲地最多。因此,諸羅樹蛙也是環境生態的指標。
社區裡最出名的古蹟屬張連古厝、張懋椿洋樓。張連古厝建於日據大正元年(1912年),是當時擔任保正的張連老先生興建的,特地禮聘大陸唐山師傅來興建,整棟古厝呈現細緻又結實的工法。最大的特色,就是正堂裙堵中八面精細的磚雕工藝是台灣現存最佳的磚雕代表作。張懋椿洋樓已有七十幾年歷史,是一棟涵巴洛克建築風格的頂冠式洋樓建築。為張懋椿先生,賣掉當時二十幾甲地,邀請大林師傅所興建而成。
中林的親水公園是每個人出庄與入庄幾乎都要經過池塘,水池中間的小公園稱為「崙仔」。午後的崙仔是社區老人休憩談天的好地方,到了國小放學時這裡就成了學童嬉戲歡鬧的場所。入夜以後,水池中央水波粼粼映著橋上昏黃的夜燈詩情畫意。
聽完老師的介紹,不知不覺的唱起「我愛鄉村,鄉村風景好…」,在鄉下,一早就有輕快的鳥鳴,吸一口清新的空氣,立刻讓人神清氣爽。走出戶外,一大片欣欣向榮的野花野草對我招手微笑;到了寂靜的夜晚,點點星斗在黑布幕的襯托下閃閃發光,格外耀眼。我的家鄉不但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環境清幽,蘊含人文氣息,居住品質佳,更有濃濃的人情味。歡迎大家到大莆林中林庄走一走、逛一逛,相信將會收穫滿行囊。
(中林國小六年甲班 蔡金縈)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