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台中市西大墩文化協會

台中市西大墩文化協會
咱e故鄉 ~ 西大墩
台中市西屯區,舊稱「西大墩」,與台中市所謂「東大墩」,對稱而得名。
有人說:「一個地區的發展有了密佈大樓,但卻是陌生的都市叢林」,故精神文明建設是不容忽視,一個地方的開發,無不在掙扎於傳統與現代化之間,而又如何去編織一個未來的美夢?
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所據之平礦草地相傳清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0年)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南屯來此開泉水田,五十五年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之荒埔「東至大山、西至沙鹿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栜加頭地」。
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碑,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後又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栜加頭位置當在大肚山簏一帶,居民都張、廖二姓。而介於犁頭店(今南屯)與壩雅(今大雅鄉)間之聚落,於道光年間型成街市,稱西大墩街。另筏子溪岸之馬龍潭或稱馬璘潭、馬鳴潭,早在康熙末年已有人入墾,據余文儀續修台灣府誌乾隆中葉與其北之水堀頭,已形成聚落。
由此可知在道光年間,西大墩、水堀頭、馬龍潭、港尾、上石碑、下石碑等地均已先後開發,形成聚落。
而西屯對外的交通路線,也分別在道光及光緒年間先後形成,先是道光年間由彰化經烏日、南屯、西屯、大雅間之南北向交通路線形成,此即是今天的光明路。
光緒年間從東大墩北門也有路通往西大墩、大肚、沙鹿,即今之西屯路交接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永歷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置一府二線,西屯區屬天興縣管轄。永曆十六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立,八年天興縣改為天興州本區屬之。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台灣歸清版圖,次年改天興州為諸羅縣,是十本區隸屬諸羅縣貓霧栜社管內。光緒十三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本區屬台灣現栜東下堡。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本區改隸為西大墩區,栜東下堡,二十七年改台中縣為台中聽,民國九年(日大正九年),廢廳置州,十一月一日改為庄立台中州大屯郡,此時在日本殖民政策壓榨下,交通、水利等雖大有進展,但民生依然窮困。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台灣重歸祖國,三十四年本區屬台中縣大屯區西屯鄉至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一日擴大市區時本區編入台中市轄治改稱西屯區至今。近年來,台中都會區西移,而啟動西屯地區,急速發展,如今工商發達,大樓林立,已非昔比,最近中部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陸續進駐設廠,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優勢,更具無比潛力。緬懷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正慶幸為西屯區喝采同時也不要忘本溯源,早日建構地方信史,為歷史文化詮釋而保存更多的歷史記憶。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