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桃園縣桃籽園文化協會

桃園縣桃籽園文化協會
眷村聚落在台灣已經存在50多年,數量眾多,只是長期以來,社會大眾普遍以政治眼光看待眷村,眷村50年來的歷史,以及樣式平凡的建築,不少人積極呼籲族群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的觀念,眷村在這層意義上,無疑地,可以稱為歷史建物。而以空間所蘊含的豐富社會意義來看,包括人文聚落、產業遺址其實都是十分重要的社會文化資產。例如台北四四南村的博物館計畫,也是耗費多時,至今仍然繼續推動的眷村聚落保留案例。

而在龜山,我們與眷村的社區居民及地方上的文化工作者、民意代表等,曾經在民國八十九年爭取將龜山精忠五村保留並且重新規畫「桃園縣眷村文化館」,當時也獲桃園縣府文化局認可,曾會同文建會專家現場會勘。但是,後來由於面臨台灣眷村改建國宅經費來源不足,以及與國防部交涉未果,精忠五村兩百多戶的眷村聚落,最後仍然沒辦法依願保存。

但是,龜山關心眷村聚落保留的民間團體,並未因此而放棄眷村聚落或相關建築規畫推動保留的工作。也因為之前面臨的困境,社區的居民,也分期展開了龜山9個新舊眷村的田野調查,積極的串聯社區凝聚力。由桃籽園文化協會發起,結合了龜山九個眷村的自治會,管理委員會,一代與二代、三代的住戶,甚至有許多不是出身眷村族群,但是關心這個歷史議題的夥伴們,一同嘗試在龜山眷村聚落的過往與未來發展中,找出「老眷村的新活力,新社區的老感情」。

而這股社區自主力量的熱情,在近三年內,我們除了完成龜山眷村聚落的研究與深度訪談外,也收集了超過700張以上珍貴的龜山眷村舊照片,並且在文建會與文化局的協助之下,也建置完成了虛擬眷村博物館的網站。而以老照片巡迴展覽與文史資料為媒介,繼續在龜山眷村推動了人才培育計畫、社區劇場、社區教室、社區裝置創作等工作,目的正是希望透過民間力量的凝聚,讓居民們能更珍視自己社區的資產,並且發揮能動性,開發更多「桃園縣眷村文化館」的可能性。

這些在眷村社區推動的活動,喚起眷村叔伯阿姨們的昔日團結凝聚的共有記憶,也帶起社區居民的互動與活力。而這幾年的社區合作經驗,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社區老照片數位檔與熱心的社區居民提供的真實物件。為了讓這股凝聚居民情感的力量得以延續,並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的機會,結合靜態的老照片、物件故事箱,和動態的紀錄片、老電影與延伸活動,發展社區互動的「故事館在我家」巡迴展,並巡迴至新竹市眷村博物館,藉由經驗交流與資源分享,讓社區走出去、動起來。

我們也希望日後的眷村聚落夠真正成為老、中、青,新住民、原住民、大家可以長居久安的社區,龜山眷村建築或聚落的保留,在將來可以成為活的歷史教室,成為族群可以對話,歷史可以被記憶的新聚落。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