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花蓮縣赤科山永續發展協會

花蓮縣赤科山永續發展協會
日據時代,日本人雇用台灣伐木工人,專門砍伐山上特有樹種-赤柯木,出口至日本加工成高級家具,以及製作槍拖供軍事訓練之用。台灣光復後,原住民首先活躍於山區,從事狩獵及開墾工作。不過最後還是難抵當時氣候惡劣環境,紛紛棄守辛苦開墾的土地,離開山上。只剩少數伐木工人,繼續留在山區提煉樟腦油。 48年,嘉義發生八七水災,許多居民開始移居花蓮,同時,國民政府也推動『東部開發計畫』政策,鼓勵居民往東部遷移。52年那一年,邀約一起移民人潮達到最高峰。居民以來自嘉義梅山、中埔、竹崎佔多數。也有49年自宜蘭人家及原本居住在高寮當地居民。大家開始在山區開墾,生活困苦,用筆筒樹、茅草蓋屋,種植雜糧及養豬維生。當時先行在開墾的耆老,以\"赤科山\"來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 92年,經學者建議農業局,應以正確學術名稱『赤柯木』的\"柯\"來稱呼\"赤柯山\",以符合居民最初使用這名字原由。也在92年,暑假金針花季舉辦活動當中,公開正名為『赤柯山』。不過仍有許多居民反應『赤科山』,才能代表山上的獨特性。目前名字對我們居住在林班地的人說,似乎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事,還是我們要能夠安定的居住在山上。這是我們最關心的議題。 51年開始,由嘉義移植金針到赤柯山栽種,生長良好,採收情形也不錯。53年,金針製成乾製品,挑下山販賣,有人願意買,於是開始大面積栽種,成為今天赤柯山的最主要經濟作物。70年到80年是赤柯山金針產業的黃金期。民國74年以後,居民將部分園地改種茶葉,現以烏龍茶及金萱品種為主。增加這項產業,對於居民的生活改善不少。產業也多元化起來。由於赤柯山適合種植茶樹,先天環境良好之下,產出來的茶,受到許多茶商及喝茶人士肯定,一到採收季節,上山買茶品茶的人,絡繹不絕。 民國87年,由鎮公所開始舉辦小規模金針花季宣傳活動,邀請遊客上山賞花。89年,縣政府農業局在赤柯山舉辦大型活動,地方的玉溪農會也參與配合。90年開始由玉溪農會接手辦理,於金針花季舉辦農特產品促銷宣傳活動。以有16戶金針農轉型發展觀光,經營民宿。赤柯山產業朝多元化方向邁進。目前仍由農會及玉里鎮公所一起輔導赤柯山的金針農。 自民國91年起,社區意識抬頭,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向文建會及林務局申請小額補助經費,舉辦社區小型活動、植樹環境綠美化活動,結合赤柯山的人文特色,持續營造社區,居民觀念慢慢轉變。主動積極關懷山上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再說:『要靠專家學者來輔導』這樣的態度,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社區另兩個組織,一個負責觀光活動,另一個則負責道路及工程維護工作,齊頭並進。赤柯山社區人力整合的工作從不間斷,是我們持續營造的目標。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