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高雄市梓官區大舍社區發展協會

高雄市梓官區大舍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歷史與文化
1. 經過地方文史調查,本社區的人、文、地、產、景可透過耆老們口中傳述的傳統念謠(台語)來闡述本社區全貌:
頭前公,捧缺碗。後壁孫,弄金盤。
王梓官,有錢財,無底看。
紅瓦厝,崁銀山。度三頓,蕃籤干。
典寶溪,春水滿。布袋蓮,流流湠。
梓官地,明鄭時,小開化。
漢家姓,王李蔡。駛漁船,上陸灘。
蚵仔寮、大舍甲。栽青秧,網魚鰻。海鹹地,找靠岸。
牛路溝,紅樹林。白菜園,青帕帕。
梓官鄉,農漁民,各一半。
南海口,冬至風,陣陣寒。烏金船,結歸摜。
北平陽,種青菜。台灣島,接訂單。
資料來源:口述歷史及新台灣新聞周刊網站
梓官原為高雄縣面積最小但卻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十六世紀之前,梓官與沿線的茄萣、永安、彌陀仍是一片沙洲、潟湖區,後因泥沙淤積及板塊陸浮上升成為平原陸地。梓官南部以典寶溪和原高雄市為界,本地原為平埔西拉雅族漁獵區,荷西時期即有漁民冒險家登陸,進行零星開墾,明鄭之後,漢墾戶隨軍屯武裝隊伍進駐,漳州王、鄭、蔡、蘇、歐、李等姓以宗族勢力移墾本地,其中以「王梓」財大勢大,地方以「梓官」相稱(台灣人習慣稱有名望有地位者為『官』或『舍』),久而久之,「梓官」一詞便成為這個庄頭的代名詞。
耆老口述舊時定居梓官的李淵,有長子李日光,召集他鄉農民在本地協助父親開墾農田,種植甘蔗,因此本地人口逐漸增加,形成一個生活部落,因李日光是李淵長子的關係,所以該地居民尊稱李日光為「大舍」,而「大舍」的土地最多,在當時可說是富甲一方,所以又加上「甲」字而稱「大舍甲」,本社區大舍甲地名因此而得名。民國34年設村時,即稱大舍村,舊時行政區屬彌陀區,於戰後1951年獨立設為梓官鄉,民國99年高雄縣市合併改制更名為梓官區大舍里迄今。
本地屬高雄海岸平原,北梓官種菜,南梓官討海養魚,農漁從業人口各佔一半。農業方面以北梓官蔬菜種植為主,菜園面積逾250公頃,佔農地三成以上,農產種類有:高麗菜、青江菜、蔥、菠菜、甜椒、金針菇、番茄等。南梓官環海,近、遠洋漁撈發達,每逢冬至前後10天,烏金(烏魚)群南游至台灣海峽避寒產卵,即在梓官赤崁、蚵仔寮為洄游中繼站,因此梓官成為捕烏魚業大本營。
2. 地理位置:大舍里位於台灣濱海公路旁,亦為梓官區南北向主要幹道,道路以東、西、南、北方位共分成四個部分,呈十字交叉相連。其中,大舍北路、大舍南路屬台17線,為台灣濱海公路,北起八德路口由和平路銜接,南於嘉展路口跨越典寶溪銜接橋頭區與楠梓區;大舍東路、大舍西路屬台19甲線,北起同安路口接梓官路,過大舍北、南路口後,轉西接大舍西路,並止於大舍西路20巷口和赤崁慈善宮前直行續接赤崁東路往赤崁外海及蚵仔寮漁港,是梓官區往來北高雄沿海鄉鎮及高雄市區的重要道路。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