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永康社區大學

永康社區大學
回溯永康的歷史發展,因鄰近舊台南市(府城),區域的各年代發展時程 ,與府城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中永康的地理環境,從史前時代起(西元前4000年)開始,為原海洋地區,如中華路一帶為古台南島,大灣地區為大灣海峽,而地形地貌上,在這近代400年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與異動,如鹽行洲仔尾的台江陸浮、大灣鯽魚潭的消失、許縣溪的改道等。再者,從傳統產業的發展來看,自荷蘭時代開始,永康即是重要的農業發展區域,在明清的台江內海時代,永康開始發展鹽業與運輸業,而在台江陸化成鹽水溪後,開始發展製糖產業。由前述可瞭解永康發展與在地環境與河川的變遷有密切關係。
而現今地理環境,永康區域則被鹽水溪流域環繞四分之三以上,但工商業高密度發展後,鹽水溪的文化與生態逐漸被破壞,河川儼然成為城市的大型排水溝,如何啟發在地民眾對於土地與環境的關懷,是發展在地化的社區大學重要任務與職責。另外,臺南經民國99年底縣市合併後,各行政區中以永康區為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區域,而永康工業區、永康科工區、亞太工業區、中正工業區、洲子尾工業群等工業區之設置發展後,造就大量的就業需求,也加速了人口大量的移入,現今永康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居民,為近30年內遷入,而非原居住永康在地的民眾。永康雖因此有了高度的城市化發展,但也讓原本永康的特色與傳統,因都市化發展而流失。
  因此,本校除持續守護鹽水溪的環境與自然生態外,針對在地永康的發展脈絡,另規劃進行各聚落在地文史研究,如番薯厝廣興宮擔餅、大灣廣護宮及花生糖、鹽行鹽洲晒鹽歷史、蔦松聚落三崁店烏竹製糖歷史、眷村文化聚落(飛雁、影劇三村、精忠二村)等,透過各聚落的特色研究,發展在地文化與生活特色,建構屬於永康在地的研究學,發展在地文化紀念品(永康好禮),作為外縣市民眾認識永康特色的伴手禮,並於後續以社區營造學群為基礎,建構永康學程,培育更多在地民眾與志工,瞭解在地環境發展,並共同探討永康區的未來發展與夢想,實踐公民參與與在地特色守護。
  目前永康轄區共劃分39里,37個社區發展協會,人口數約為23萬,是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域,永康區的都市發展深受交通動線與工商業發達的影響極大,國道一號高速公路由中央穿越,永康區設置永康交流道及大灣交流道,縱貫線鐵路則橫穿北側,近年設置永康工業區、永康科工區、亞太工業區、中正工業區、洲子尾工業群等,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也吸納附近區域及外縣市的年輕族群與小家庭謀職定居,逐漸發展為『都會型社區』,該族群年齡結構較低,且為因應職場及個人需求,學習意願與動機較強,對課程內容深廣度接受及參與度皆逐年增高;惟國民政府遷臺後設立眷村居住區,經都更計畫發展為集合式住宅之『眷村型社區』,人口結構以高齡人口及新住民為主,在終身學習接收上較弱,課程規劃偏向高齡陪伴照顧及眷村文化推動;另轄區東南面區域,邊界環繞鹽水溪,保留部分農業耕作,農村文化濃厚,形成『農村型社區』,當地民眾趨於高齡化,社區民眾凝聚力強,營造綠能社區及溪畔環境守護議題相對成效偏高;又轄區西北區域,邊界線仍有鹽水溪環繞,區域內中小型工廠林立,所排放汙水,造成工業污染河川現象日趨嚴重,漸趨為『中小型工業社區』,而南台科大及臺南應用科大等教育學府也豎立其中,其人口結構較為多元化,因應區域生活族群,發展河川污染防治及環境教育推動議題更為適切。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