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馬蘭 Fukid 部落

新馬蘭 Fukid 部落
南榮里
一、里名由來
   本里原為卑南鄉南榮村,民國63年劃併為台東鎮南榮里,於民國65年升格為台東市南榮里。轄內面積 4,2800 平方公里。轄內範圍廣闊,南北與太平溪及卑南溪為界,大部份地區均屬於農業使用,由於有卑南溪、卑南大圳、支圳等灌溉,本里田地多分佈在其附近,多種植水稻、荖花荖葉及蔬菜。田野風光明媚、視野廣闊。聚落分佈主要於台東大橋附近阿美族人為主的大橋部落、更生路兩側的住家和馬蘭榮家,及新馬蘭部落。僅更生路段係商家林立(公東高工至卑南加油站前),住宅人口較為密集,本里有 60%人口均集中於此路段兩旁。
二、地名釋義
(一)新馬蘭部落(fukid):
新馬蘭部落所處位置當地阿美族人稱fukid,係因貓山之故,以貓山為基準週圍區域稱fukid。後來為與部落外人士溝通部落位置,因部落阿美族人多半來自馬蘭部落,故以「新馬蘭」稱呼。然而,阿美族人以阿美語稱呼時,仍然稱部落為fukid,台東市其他阿美族部落也以從fukid部落來的人,稱新馬蘭部落的阿美族人,祭祀時也皆以fukid指稱部落。因此可知fukid為部落傳統地名,新馬蘭部落則因行政或溝通方便所使用的名稱。
(二)歷史沿革:
新馬蘭部落(fukid)位於馬蘭榮家後方原住民聚落,光復之初馬蘭榮家原是營房,部落所在區域到貓山一帶,當時是屬於國防用地,地形高地起伏多為礫石。民國40年間這一片土地改編為農地後,有些馬蘭部落阿美族人為了生活,陸續來到這裡開墾,因往返耕地與部落間不便,就在耕地搭起工寮作為休憩及存放耕作器具等之用。民國六十年代以後馬蘭地區因商業行為日益繁榮及都市計畫道路逐一拓寬、土地徵收等,馬蘭阿美族人被迫外移,而遷移此地之馬蘭阿美族人將工寮整修做為棲身之處,此後逐漸地發展成聚落形態,形成今日的新馬蘭部落。

新馬蘭部落(fukid)長老傳述,民國40年間fukid地區改編為農地後,阿美族人陸續於民國45年後搬入,兩三年間陸續搬入七戶人家,六戶從馬蘭搬來,一戶來自富岡,其中四戶因其耕地在此,為往返耕地與部落不便之故,故搬遷至此,兩戶則是至 fukid開墾土地。此七戶人家即在新馬蘭部落(fukid)開始屬於自己的豐年祭典。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因馬蘭地區都市規劃之故,更多馬蘭地區阿美族人至此地居住,逐漸發展成聚落。
三、基本組織
在liyafu(岩灣山麓)時代阿美族長老制定部落管理機制架構,以12氏族男士組成年齡階層-卡部特作為管部落管理的基本組織,
一、依斯費愛作為部落的諮詢與參謀階層年齡大約在58歲以上,
二、依都卡賴職為部落的行政與指揮年齡大約在55~57歲
三、依巴拉賴為預備幹部,年齡大約在52~54歲
四、巴拉威賴實習幹部年齡大約49~51歲
五、米倫門倫門麥負責管理與訓練年齡大約46~48歲
六、米希依寧愛負責聯絡與財務年齡大約43~45歲
七、卡巴哈接受防禦與攻擊之訓練以維護部落之安全年齡大約19~42
八、巴卡隆愛負責部落勤務與傳令年齡大約16~18歲,從liyafu岩灣山麓時代到現在年階層-卡部特經傳述僅得知大約有70個年齡階層目前尚有年齡階層拉克頓→拉全國等26個年齡階層。
在liyafu岩灣山麓時代長老制定基路馬岸動員機制:每年七月中旬舉行
1.米撒哈懷-卡布特集結
2.巴嫩門嫩門-發布動員令(演習與訓練地點卑南大溪出海口)
3.巴伐達安-點閱、出發
4.米格系-演習訓練(捕撈魚蝦為主)
5.巴來來-慢跑凱旋回部落
6.撒荷麥依-犒賞分享部落提供的糯米飯與豬肉
7.畢畢拜-測驗卡布特作戰技能(以歌舞為主)
8.馬利古拉-部落聯歡舞嘉年華慶豐收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