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弘聖藝雕刻實業有限公司

弘聖藝雕刻實業有限公司

車行雲林164縣道,才越過橫跨牛挑灣溪的瑞穗橋不遠,映目田園景色中,一座「謝厝村木藝社區」入口意象搶進眼簾,鮮明標誌出這片土地獨有的工藝色彩,也驕傲地歡迎旅人走進他們的木藝桃花源。很難想像這裡是一片低地,曾經海水倒灌,田地無法耕作,村民無語望天之際,因為一座木工廠帶來生機。這座木工廠雖然受制時勢一度被迫關門,但是憑著現在負責人連家淇堅韌的悲願,以「弘聖藝」的名字重生,轉型經營並投入社區營造,與謝厝居民一起建構木藝村的美好願景。

 

【緊密結合村里的木工廠】

 

謝厝村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最東邊,地勢低窪,每逢豪雨就淹水,讓務農維生的居民苦不堪言。民國七十五年韋恩颱風重創口湖鄉,造成海水倒灌, 田地鹽化種不了莊稼,謝厝村民也無法倖免。當時在北部經營木雕事業有成的王志鵬、王志強兄弟,不忍鄉親淪落,毅然將工廠遷回村裡帶動就業,聖藝木雕最興盛時期雇用員工達百餘人。

 

聖藝木雕早期以立體雕刻為主,風格生動自然,尤其耶穌誕生系列雕品最獲貿易商青睞, 十多尊人物、動物都用手工雕刻,保留自然雕痕的表現手法,與當時光滑雕面的產品大異其趣,獨特的風格很快打響知名度。之後發展出來的吉貝熊和可利鵝、鄉村男女孩等系列,也很受歡迎。到了後期,因應大量訂單生產需求,刀工日趨簡潔,慢慢改以平板彩繪木雕為主。

 

跟台灣大多數木藝工廠一樣,大陸工廠的興起重創聖藝的外銷市場,本土景氣蕭條更是雪上加霜,又逢王氏兄弟相隔幾年先後病故,聖藝一度關起大門。是王志強的妻子連家淇不忍丈夫創立的事業就此斷送,咬緊牙投入僅餘的一百多萬家產,把賣掉的機器設備再買回來,只是「聖藝」這個名字已被他人登記走了,於是改名「弘聖藝」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

 

【找回雕刻師一起做公仔】

 

九十七年開始,弘聖藝由第二代王士豪主導,藉由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開始投入社區營造,結合謝厝居民一起描繪木藝村的夢想。前兩年以改造社區環境和凝聚居民認同為主軸,在村口建構完成木藝社區意象裝置,並且邀請居民參與製作彩繪木雕門牌和信箱,從體驗中重拾木藝的感動,前後有三、四百人次參加,培養出許多社區彩繪種子志工。九十九年弘聖藝再度提出「謝厝木藝加值推廣計畫」,進一步往社區微型產業化邁步,展開第三年的努力。

 

這一年的工藝計畫,規畫了十二堂雕刻課程,開始前先舉辦工藝計畫說明會,邀集社區裡的雕刻師傅討論課程細節。早在九十八年,弘聖藝已經開始調查社區內木工人力資源,找到許多曾經在木工廠任職過的雕刻師傅,他們是謝厝木藝村發展的基礎。

 

雕刻課程以「文昌公仔」的研發製作為主軸,從粗坯打樣開始,參與的師傅們一起試作,中間各自提出作品,經過大家討論、調整和修正後定版。大家從不懂原木屬性到雕出成品,只花試作五十個產品的費用,師傅們共刻出二百多個標準產品,連第二代「財神爺公仔」的樣品都刻出來了,其創作熱情可見一斑。

 

【民俗商品充滿文化價值】

 

累積三年經驗的彩繪課程有了新的挑戰,必須研究如何在沒有桌椅的戶外進行彩繪DIY,以因應隨後的一場大活動。在麥寮六輕家庭日二千五百人的親子郊遊彩繪大活動中,二十三個社區彩繪種子志工,經過事前仔細排練和研究,克服在郊外彩繪的困難,把活動帶得有聲有色,吸引六輕員工親子踴躍參與,受到十分的肯定。

 

在產品研發方面分兩類,木製雕刻文化傳承商品「神來一筆文昌公仔系列」,以原木純手工雕刻文昌帝君公仔筆套,符合考生族群尋求庇佑的心理,在幾次展覽中詢問度很高,頗受矚目。「廟會陣頭仔」是國藝會協助設計的,呈現廟會熱鬧場景,有廟宇、排樓,有陣頭、商販、民眾等造形豐富的Q版人物,好看好玩又具文化價值。

 

地方特色意象商品有兩組,「溼地白鷺鷥時鐘」是由弘聖藝與中興國小師生一起發想,可以配合溼地生態講解使用;「在地萬善爺文化商品」由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師生團隊,以口湖鄉有名的萬善爺故事為題材設計而成。

 

【結合景點發展套裝行程】

 

經過三年的發展,謝厝社區以木藝為核心,已經累積居民的認同與凝聚力,弘聖藝也具備了研發產品與辦理活動的能力,現在更積極期望串連周邊觀光景點,增加木藝活動的吸引力。謝厝村十數公里範圍內有北港媽祖文化商圈、三條崙海水浴場、台西海園、東石港漁人碼頭、馬蹄蛤文化園區、蚵田、湖口濕地等,未來可以結合謝厝社區的木藝活動發展成旅遊套裝行程。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