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三和瓦廠

三和瓦廠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溯源大樹鄉的傳統磚瓦產業已有百年歷史,當地人以從事磚瓦業為榮,社區經濟主要命脈,隨著經濟環境轉變與新建築材料開發,磚瓦產業逐漸凋零沒落,磚瓦廠一家家的關閉,窯傾倒了、剷平為建地,傳統磚瓦產業幾近走入歷史,但磚瓦與生活習習相關,新式建材建物所帶來的文明病,觸動重新省思傳統建材之優點,磚瓦復古之風也重新刮起。


「三和瓦廠」位於大樹區竹寮里,原名「順安煉瓦廠」,現在已接棒經營至第四代。現存的三座傳統瓦窯,中國北方稱為「饅頭窯」,台灣北部稱為「包子窯」,台灣南部則稱為「龜仔窯」,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仍維持傳統窯燒方式,生產各類磚瓦製品與顧客訂製特殊尺寸磚瓦。隨著時代轉變,除繼續生產傳統建材外,並積極將傳統磚瓦雕刻工藝,轉化為文化商品,一方面保存傳統窯燒技術與磚雕技藝,另一方面推廣磚瓦產業文化。


三和瓦廠長期以來,堅持不讓這在地產業文化化為歷史灰燼,以傳承與創新為任務,努力保存磚瓦產業文化,分別於95、96與97年度申請國立臺灣工藝研發中心扶植案,除開發工藝品外,改善廠區環境、紮根教育與社區人力培訓等工作,已獲得初步成效。本年度乃由「點」擴展至「線」,進而至「面」的組織發展,除繼續環境改善外,主要以發展社區微型工藝網、促進社區經濟發展、開發更多元工藝品與厚植人力資源為目的。

 
近年來,三和瓦廠積極扮演磚瓦產業文化推廣的角色,今年除繼續改善窯區環境,提供社會大眾更舒適、明亮與整潔的參觀環境之外,也持續以磚瓦為主要創作媒材參與社區公共藝術創作。延續96與97年的在地青少年學子紮根學習工作,今年也將教學推廣課程擴展至小學生,從體驗泥土之特性,建立年輕學子磚瓦為家鄉特色產業的認同感。此外,瓦廠亦透過社區研習營,社區種子教師培訓,社區民眾參與,社區代工瓦窯商品等方式,讓在地產業得以結合社區資源及人力,互利共生。


【李俊宏 三和瓦窯第四代窯主】


在清領末期,隨著大量人口移入原本荒陌遍野的台灣,閩式紅瓦厝漸增,台灣瓦窯磚廠也隨著急遽增多,從台南六甲一路到高雄旗山、大樹,瓦窯廠密布,尤其下淡水溪沿岸因為水源豐富,當地又是最適合燒瓦製磚的像黏土的黑土層地質,加上二側丘陵地出出產的相思樹和菅芒,提供窯廠無虞的薪材。光是大樹一地,最盛時期就有上百條瓦窯同時日夜冒著熊熊烈焰,這裡出產的磚瓦品質好色澤佳,聲名遠播台灣各地。
 

隨著時代變遷,南台灣的瓦窯一家家熄火關廠,到了近年,獨留大樹的三和瓦窯「龜仔窯」的煙囪仍然繼續冒著熾熱的焰火,繼續燒出泛著時間光痕的紅瓦方磚。這個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老瓦窯,在它維持了八十年的窯溫下,也有窯主李家三代的溫厚親情。
 

原來三和瓦窯前身是屏東人許安然在大正七年(1918年)創立的「順安號瓦及煉瓦工廠」。昭和三年(1928年)李意買下許安然的瓦窯場,並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場」,二戰後再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廠」。李意晚年便把瓦窯交給原來在警局任保正的四子李玉柱接管。為了專心經營窯廠,李玉柱約在民國六十年辭掉警察工作,並再度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將「源順安煉瓦工廠」改名為「三和瓦窯」。李玉柱姪兒李義雄早逝,李玉柱視遺孀黃秀蘭如家人,留在瓦廠照顧呵護。黃秀蘭與次子李俊宏在李玉柱年老後,一手扛起瓦窯重擔,延續祖傳家業。


原本在銀行工作的李俊宏,言談間總是提著伯公,感念伯公在他出世不久即過世的父親離世後,伯公將他和哥哥拉拔長大,也因為出社會後不忍見年邁的伯公和寡母繼續在窯廠辛苦工作,自動放棄當時人人稱羨的銀行金飯碗,回到土灰彌漫的瓦窯工作。其實,在尚未辭去銀行工作時,為了幫忙家裡李俊宏已考上大貨車駕照,利用清晨上班前與下班後的時間替家裡送貨。最後終於接下三和第四代窯主重任,除了自幼即習慣窯裡的泥土味外,他有自信只要辛勤打拚,這是一個可以溫飽的行業。
 

瓦窯在清領時期引入臺灣,「龜仔窯」的名稱由來是因窯體呈橢圓形的外觀,就像一隻匍伏的烏龜。三和瓦窯廠是由三座饅頭形的磚砌窯體構成。使用三座窯體組合,三座窯體輪流進出窯,可以充分利用熱能與時間,這才讓燒一次窯需一個半月,加上進出窯與冷卻期需要長達五個月工作期的老窯廠有足以應付今日產量的效能。
 

1977年的賽洛瑪颱風登陸後,強風豪雨造成南部傳統建築屋瓦嚴重損壞,民眾在修復風災受損的屋頂時紛紛採用當時已問世也相對便宜耐用的石棉瓦, 加上高雄加工出口區大量人力需求,農村人口紛紛投入工廠勞力,造成瓦窯業的銷路與人工大量減損。
 

李俊宏在窯業已走向黃昏之際接手祖業,雖然也把燒窯生產過程經過機械化與現代化的整合,以機器拌土和人工製模大大提升了效能與品質,但延續祖業這條路仍然走得辛苦,三和瓦窯廠佔地約一千四百坪,目前有三座「龜仔窯」緊鄰而築,每座窯寬約五公尺、深約六十公尺、高約六公尺,若以傳統紅瓦計算,每一次窯燒容量大約三十萬塊。 龜窯的燒製時間長達兩個月,前十至十五天以木材燒出的小火,功能在徹底烘乾坏體中水份,這時都要靠添火師父憑藉經驗透過觀火口判斷烘乾階段的完成。接著進入大火續燒期,主要材料用俗稱粗糠的即稻穀,所有燒窯的工作需二十四小時不能稍有差錯,否則整窯磚瓦可能就報銷了。這樣日以繼夜讓窯中溫度保持在攝氏一千度左右高溫,大火期間長達四十五天。之後須封閉窯門,經過一個月的降溫過程才能開窯進行出窯工作。
 

面對著窯工愈來愈難尋找,這天,趁著假日到窯裡幫忙添薪柴的李俊宏自我解嘲,他說在燒窯過程中,在夏天悶熱的南台灣是個沒有人要做的苦差事,但在冬天就舒服多了,只是現在夏天愈來愈長了。
 

雖然當初抱著只要肯吃苦不怕沒飯吃的精神接下伯公手中的重擔,但是面對日益嚴苛的現實環境,迫使李俊宏必需思考窯廠的未來與定位。目前以靠傳統建築修復的市場需求,雖然勉強可以過日子,但是外在環境的變化又令李俊宏憂心忡忡。
 

面對挑戰,不多話的李俊宏更嚴肅了,他積極投入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的列車,希望透過文化商品,讓台灣社會對傳統建築文化有新的認識,因為他深信,唯有認識它熟悉它之後,民眾才會對這台灣使用上百年的老建材有感情,以後也會有機會選擇使用它,這樣這個傳統產業才有未來性。
 

另外對於技藝傳承的斷層,三和瓦窯也積極透過年輕技師的培訓來解決未來人力的問題,面對老師傅漸漸年邁,而願意投入的年輕人愈來愈少,窯廠這個灰塵彌漫又熱又悶的工作環境,真是李俊宏的大難題。唯一慶幸的是在文創工坊這邊,倒是吸引很多年輕人的投入,像三和推出的磚雕系列,一上市即令人耳目一新,原來傳統傳材也可以這麼有變化與充滿藝術性。
 

不管環境怎樣嚴苛,李俊宏只有一個信念,要讓這個燒了八十年的老窯繼續燒下去,這裡有曾祖父和伯公李氏三代的家族情感和對台灣土地的深情眷戀。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