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添興磁器工廠

添興磁器工廠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添興窯,1955年成立於集集綠色隧道(舊中潭公路)邊,原生產水缸、酒甕、花盆、琉璃瓦、陶磚等聞名於台灣各地,為台灣地區唯一混合燒製磚瓦、雜陶的窯場。1980年起因應台灣陶瓷業生態之轉變開始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為台灣現存仍以產作為主的最老窯場,目前仍保留一座創窯至今已滿54年,仍在燒陶的老蛇窯「集集蛇窯」。

 

集集在地實際從事陶藝工作的人口,目前僅約30人,但多年來在工藝家林清河的努力推動傳承工作下,已經培訓一批種子陶藝工藝師(約50人),陸續已投入本聚落的陶藝文化工作。

 

延續本社區近三十年的陶藝文化發展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發中心2006-2008連續三年「社區工藝扶植」成果,再接再厲為社區陶藝產業奠定更深厚的基礎。一方面有效導入社區人力增加社區居民就業機會,一方面致力於社區陶藝產值再提升以強化社區陶藝產能,進而成為聚落型社區工藝產業自立更生的經濟模式,最終目標在打造本社區陶藝文化產業生生不息的基石。

 

今年持續進行促進社區同業、異業之互助合作、相輔相成模式發展之工作;同時與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南開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等合作,進行雙向研討或教學,藉以提升設計與生產相輔相成的合作模式,並且配合「第十一屆集集陶藝節暨添興窯54週年慶聯合慶生會」、中小企業處OTOP地方特色產品展、資策會「典藏創作 台灣禮讚」…等大型活動辦理成果展,透過成果作品展出、活動圖片、成果圖表等之展示與媒體之擴大報導,期能將社區「聚落型」陶藝產業奠定穩固基礎。

 

林清河在陶藝道途中堅做自己的添興窯

 

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改變了南投地區的命運,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南投集集的老蛇窯添興窯是其中一個。

 

九二一那年,添興窯第三代窯主林清河剛投入大筆資金改建的添興窯新廠區剛落成不久,主人完全做好準備要向現代陶藝市場大步邁進的當頭,地震來了,添興窯幾乎全毀。幸好,主人林清河的夢沒有碎,但揹了四千萬的債務。

 

十年過去了,林清河硬是從細碎的瓦礫堆裡站起來,一磚一瓦地把碎在地上的老蛇窯復建起來,他要讓添興窯延續半世紀的窯火繼續燒下去,因為這是他的使命。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南投、集集、水里地區窯業興盛,到處可見窯廠高高聳立的煙囪,位於集集鐵路支線龍泉站往東400公尺的添興窯成立於1995年,當年的添興窯可說是集集當地的「明星窯」,因為經過林陳梅、林雙喜母子二代的經營,添興窯所燒製的水缸盆等粗陶器皿及陶瓦和琉璃瓦等,因為品質精良在陶瓷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林清河回憶當時訂單往往要排到遠遠的半年後才能交貨的盛況。政工幹校畢業的林清河是家中獨子,1979年自軍中退伍後就接掌家業。但林清河接掌窯廠後卻面臨台灣傳統窯業開始式微的命運,因為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工業製品如玻璃製品、塑膠製品大量進入民間,水泥瓦和石棉瓦取代了琉璃瓦,成為普遍的建材,陶製瓦片銷量急速沒落,眼見著鎮上窯廠一家接著一家面臨關廠的命運,目光銳利精準的林清河嗅到窯廠已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氣息。

 

1988年,林清河的父親欲將親手興建的一座蛇窯拆除,林清河阻止父親,不但保留了蛇窯,連帶將廠中的老工具一併做了保存,因為他看到這些傳承了半世紀的老東西是未來窯廠存續的重要資產。保留了老蛇窯,林清河也開始進行添興窯的轉型計畫,除了粗陶製作,也開始轉型製作其他的陶藝品。他從外地募集陶藝師父,開始生活陶器及走上精緻的陶藝之路,積極建立窯廠特色。

 

為了更快速讓窯廠轉型成功,原本對陶藝外行的林清河自己也親身走上拉胚製陶的工匠之路。憑著過人的決心和毅力,林清河以初生之犢勇猛,數年內連續奪得四十五屆全省美展,十三屆全國美展,之後陶藝雙年展、金陶獎……,獲獎連連,也開始定期舉辦展覽。林清河與添興窯從一個窯廠小開蛻變為陶藝家與全台知名的陶藝工廠。

 

在添興窯引領風氣之下,集集與附近如名間、水里的窯廠也相繼走上生活陶器製作的精緻陶藝之路,幾年之內,南投地區的製陶風氣鼎盛,這都要歸功添興窯引領風氣,創造了當時的陶藝環境。

 

但是十多年過去,林清河的命運並未如初期一帆風順,他開始遇到人生的風雨。就在添興窯準備重振陶器新時代之際,九二一摧毀了他累積十年的心血,一切都歸零。

 

「我的運氣就是那麼不好,總是在一切都剛準備好要出發的時候,遇到大風暴~」林清河口才便給,說陶論時事或與當代陶藝論戰都可以滔滔不絕如江河,但講到這幾年遇到的挫折,他音量頓時小了下來。

 

原來,林清河在九二一地震後,好不容易靠著過去累積的人脈,得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核貸的二千五百萬元重建了「添興窯陶藝村」,當一切都就緒,計畫也開始上路執行了,卻在添興窯文藝術園區的夢想起飛之際,晴天霹靂地遇到全球金融風暴,有幾張重要的訂單在緊要關頭取消了,經營的壓力相對也造成添興窯發展方向的壓力。

 

為了生計,添興窯開始做多元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延續生活陶的製作,一方面也開始從事陶藝的體驗與窯廠觀光,在綠色隧道的觀光人潮中,以陶藝提升觀光的文化質感是很好的賣點,可惜這幾年受景氣影響,成果並不如預期。林清河認為觀光就是文化的果實,要如何讓這棵文化的樹茁壯生長,結出甜美的果實,先要建立本身主幹的深度內涵。

 

近幾年,為了開新的市場也為了清償債務,添興窯試圖往異業合作的產業模式發展。先是與南投酒廠合作,為酒廠設計了幾款頗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酒器,成了添興窯近年的代表作。此外也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了竹炭能量陶系列,讓傳統陶藝注入新的素材元素。

 

林清河總是不斷嚐試各種新的可能,一如當初毅然讓添興窯轉型,在尋找另一種讓老窯廠延續生命的最大機會。

 

林清河強勢的個性得罪不少同行,但是同行在私底下仍對他十多年來不變的堅持感到佩服,認為添興窯是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方向的窯廠。

 

其實林清河在熟人面前也會露出感性的一面,很多人都知道,除了努力經營添興窯,他有一個讓集集成為中部陶藝村的遠大理想,近年來他也培訓了不少師傅級的匠師,當這些匠師要自立門戶他也會伸出援手,只要他覺得對方與添興窯的理念相同,就像常有媒體要採訪添興窯,他會說,去採訪我的學生好了,他們就在附近,他們過得比我辛苦太多,更需要有露臉的機會。

 

這就是林清河,在陶藝的路上,即使風雨交加,他依然堅持:「我做我要做的,不是做市場要的,要做給能產生共鳴的市場!我們不只是一個窯廠,我們會是一個能傳遞文化、傳承文化的百年、千年窯廠。」這種不畏艱難、堅持自信的精神,同樣也在這幾年陸續回到窯廠承接窯廠工作的林欣皓、林欣頡兩兄弟身上。林清河驕傲地笑著說,這幾年的努力,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兩個兒子都回到窯廠,讓他們從協助窯廠事務到逐漸扛起窯廠經營的重責。父子三人,在美麗怡人的集集綠色隧道旁,正緩慢踏實地實踐著工藝文化傳承與工藝產業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

 

走過九二一、經歷金融風暴,今年是九二一震災十週年,添興窯沒有被擊垮,反而以一貫的堅持和樂觀的態度,和同樣從921震災站起來的南投縣埔里酒廠合作,結合老酒與陶藝,製作船形造型的「幸福臺灣號—921十週年紀念酒」,期待台灣為一艘不沉之舟,載著台灣人民航向幸福的未來。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