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合興窯業工廠)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合興窯業工廠)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位於南投水里的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源自1927年,而水里製陶業的開端也是在此時萌芽。當時水里為木材集散地,已有鐵道興建,交通便利;此外該地區蘊藏著品質良好的黏土礦,頗適合製陶;在具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吸引下,眾多南投製陶師傅及業者紛至沓來到此設廠生產。第一代蛇窯窯主林江松先生也舉家遷徙至水里頂崁,開創了當時水里的第一座柴燒蛇窯,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2008年,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配合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展覽活動,結合頂崁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當地對於陶藝創作有興趣的民眾免費來參觀體驗,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培育工藝種子,同時培養社區工藝團隊,藉以推動在地工藝產業之發展,並激發當地子弟對自己家鄉泥土質樸純美之認同。計畫推出後大受好評,當地媒體也多加報導,參與民眾超乎預期,也很期待之後能繼續參加類似的工藝體驗活動。

 

或許是這樣的盛況鼓舞了林先生,他在今年也參與了「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提出了「社區之藝想世界-讓夢風鈴帶您開拓未來」的構想,這個計畫是為了推動「產業文化化」、創造「城鄉新風貌」,透過工藝帶動社區,讓文化美學自然成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並以蛇窯所在之頂崁社區為出發點,希望將當地特色工藝擴散至全國,讓國人對地方工藝和社區公民意識之相互結合產生認同,最終目標希望達到社區永續的自主發展。

 

「夢風鈴計畫」以水里蛇窯為平台核心,技術實做由蛇窯資深師傅來指導,設計概念課程則邀請設計學院講師來講授,以四週的課程規劃培訓頂崁社區居民製作夢風鈴,等到產品具有相當的品質後,將嘗試結合當地傳統產業、農產業,開發出多元化商品或是觀光伴手禮;也開放與設計學院學生合作,讓產品加入更多創意元素。蛇窯希望結合地方政府、社區團體、協力組織,以多角化策略來經營社區工藝,打造社區品牌,進而開拓觀光產業新商機。

 

水里蛇窯

 

談到「蛇窯」的緣由,可追溯至大陸福州,窯體通常順著山坡地勢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遠觀看似如蛇形,因此得名。而蛇窯另一特色為窯內空間寬廣,可燒製較大體積的陶器,像是大水缸、菜甕…等,亦可一次大量生產各式中小型陶器;此外也能用於生產如:排水、電力設備…等基礎建設需要之特殊陶管和陶製品。1943年,水里蛇窯曾奉日軍命令生產軍用防空缸、化學缸,當時在窯場工作的人可因此免除被徵召海外當軍伕,可見蛇窯當時的重要地位。

 

依據水里鄉志的記載:「在日治昭和二年(1931年)始起,當時林江松在水里鄉所登記經營的窯廠名稱是『協興製磁工場』,它就是今日『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前身。」水里蛇窯作為台灣最古老的窯場之一,具有豐富且深厚的文化意涵,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陶藝產業的興盛與蕭條。

 

1945年左右,台灣光復後,自來水尚未十分普遍,陶製水缸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因市場大量需求而生意熱絡。不過自1978年起,由於塑膠業的興起,因為塑膠用具材質輕、生產快速、價格便宜,陶製水缸及其他的陶製品逐漸被取代。水里窯業因此而沒落,許多窯廠面臨停產命運。

 

水里蛇窯現任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從父親手中接下繼承蛇窯的經營時,正面臨窯業沒落淘汰之際,不過父親還是希望他能將這蛇窯保留下來,林水金先生語重心長的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於是年少時的林國隆就這樣轉學至當時台灣唯一的聯合工專陶瓷科學習,他跟老師說明:「我家的陶瓷工廠快要倒了,希望老師能幫忙我,看有沒有機會把它救起來」。畢業之後,老師安排林國隆先生至一間也瀕臨倒閉的公司去實習。林國隆先生回憶這段過程,他說:「其實逆境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能激勵人勇於去逆向思考」。他更認為「沒有永遠的夕陽」,此時的他已經準備好肩負起保存水里第一家窯廠的文化使命。

 

1983年,林國隆先生回鄉開始從事陶藝文化教學推廣,並以新的陶業技術開發新產品,他努力思索轉型生存之道,他認為「和大眾生活脫節就沒有市場,也等於沒有生機」,於是決定將傳統的古老窯廠轉變為具有休閒娛樂和教育意義的觀光窯場,在1993年時,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朝著文化保存、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扮演著富含鄉土樸拙之情懷和知性工藝文化的感性角色。

 

不料正式開園的六年後,便遭遇到了921集集大地震帶來的嚴重打擊,園區內三棟建築物全毀,許多陶藝作品也毀壞,最珍貴的蛇窯主體也完全損壞。林國隆先生化悲憤為力量,以極高的重建效率復原整個園區,只花了50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為了紀念台灣世紀大震與迎接千禧年的到來,林老師決定聯合園區內兩位國寶級老師傅,以傳統手擠坏技法,想挑戰製作出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

 

歷經一年的籌劃,又費時半年種種繁複工序,終於順利完成高約668公分的特大號陶瓶,將其命名「千禧雙口瓶」,有著「雙雙對對、萬年富貴、平平安安」之涵意。之後隨即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認證,遂順利通過。「千禧雙口瓶」被確認為目前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乃成蛇窯聞名海內外的象徵地標,更是台灣之光。現今「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規劃設計有:「蛇窯文物館」、「921紀念館」、「陶藝教室」、「陶藝示範區」、「蛇窯藝廊」、「禮品展示中心」、「多媒體視聽室」、「藝術家駐村工坊」…等多元豐富的設施,透過實體物件展示、珍貴圖片照片和專業解說員的導覽解說,讓遊客都能自然地融入蛇窯的悠久傳承的陶藝文化中。園區內有專長各式陶藝技法的師傅現場製作示範,民眾若想嘗試手工捏陶的樂趣,現場也有專人說明與指導,可親自動手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陶器。

 

水里蛇窯自開園以來,創造每年平均十五萬人次的入園參觀人潮,十餘年來廣受遊客肯定;同時也結合地方觀光資源,經營社區營造工作,帶動水里的周邊商圈發展,活絡當地就業市場。水里蛇窯透過多元體驗的參觀方式與強化歷史陶藝之文化認同,讓原本沒落的製陶業,成功轉型為深具教育意涵的休閒觀光產業,如此的產業振興模式更成為代表台灣參與亞太經合會議(APEC)之產業經營範例。

 

水里蛇窯受到國際矚目的實證不只一樁,在2008年,水里蛇窯正式申請獲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並於同年6月14日和韓國江原道陶園二里陶藝村,締結姊妹交流關係。這是台灣第一次由民間陶藝文化園區,與國外官方陶藝文化園區進行正式相互技術與學術等合作。其實水里蛇窯能有此成功的文化外交成績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水里蛇窯從事陶藝推廣教育活動已有26年歷史,也曾舉辦過8次國際及國內陶藝研討會,已是台灣陶藝文化保存之珍貴活教材。

 

林國隆老師曾談到他對於人生階段的看法,他表示第一個階段就是保護水里蛇窯,不要讓它消失掉;第二階段是讓園區日益進步,永續經營,能夠讓來參觀的遊客都能乘興而歸。而第三階段,就是要發揮蛇窯的影響力,造福水里週邊的社區和產業,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讓地方的風華再現。如今林老師身體力行,把蛇窯的資源當作「公共文化財」分享給願意參與的大眾。

 

最近幾年,林國隆先生也不斷發揮巧思,開發新工藝產品,創造異業結合新產值,像是早期因替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而獲得新加坡阿曼集團(AMAN-GHM)青睞,持續接獲國際級頂級飯店訂單;或是與台東知本老爺大飯店長期合作,製作客製化的大型藝術陶製浴缸;近期也和溫泉業者合作,設計出「溫泉神」創意商品,創造故事性和行銷話題。

 

2008年時參與工藝所和台創中心所策劃之「工藝時尚-yii」的專案計畫,與多位新銳設計師創意激盪,提出令人驚喜的當代陶瓷新樣貌,誕生許多引人入勝的生活器物。此外也和陶藝家張舒嵎合作開發出詼諧趣味又有著濃濃鄉土味的陶製公仔:象徵「出人頭地」的「甕仔伯」與「日進斗金」的「?仔嬸」。林老師靈活的市場行銷思維和用之不竭的創意巧思,著實讓人欽佩。

 

現今水里蛇窯文化園區在林國隆先生多年的努力經營之下,其深厚豐碩的成果已讓許多國人熟知,似乎現在來到水里的觀光遊客,多半是為了參訪蛇窯而來。而目前園區的運作也不用再讓林先生太多費心,總是笑容可掬的林老師能夠把更多的心力和時間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和不斷地充實新知上。他也準備交棒給第四代,準備在退休之後能夠專心投入他最愛的陶藝創作,燒製出更有生命力和地方情感的水里陶器。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