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過去在苑裡地區所盛行的手工藺編產業,在日據時代成為日本設計的代工產業,在日人對品質要求的嚴格管理下藺編成為精湛的技藝,當時苑裡地區的居民,其工作大多與藺草產業有關,至今雖然產業已經沒落但仍有著多數的婦女具有編藺能力,近五年來在山腳社區的號召下在閒暇之虞她們又開始從事藺編的工作。從現今歷史的角度觀注這樣一個沒落卻仍細水長流至今的手工產業,其所有從事編藺工作者的堅持顯見於他們對自然所給予的生活與自身的天賦由衷的釋懷與感恩,然這就是工藝中最令人感動且認同的堅持態度。

 

為了延續保存藺編工藝,山腳社區發展協會乃透過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嘗試結合學術界進行手工藺編技術結構的分析及手編經驗的分享紀錄,為日後與其他工藝可互相觀摩的珍貴資料,亦可使其精緻的手藝能提升為一種工藝的特色。

 

傳統技術的保存與創新工作千頭萬緒,然如何讓藺編工藝透過社區經濟模式的建立,重新找回產業發展的方向,讓藺編工藝可以長久延續下去,是當前協會迫切努力的目標。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社區協會與愛藺工坊今年除了持續與學界合作建構傳統藺編之於台灣文化價值分析之文獻資料,將藺編工藝保存下來;一方面乃針對目前藺編產品的量產、設計研發與行銷通路等攸關產業正向循環的各個環節,逐一提出解決方案。

 

葉理事長認為,要讓藺編產業重新振興起來,一定要先建構微量型產業化工坊,透過工坊作為研發與設計的對話平台,拉近傳統藺編與外界合作的距離。雖然傳統編藺精緻手路有其繼續堅持經營的工藝價值,但是針對藺草產品的設計仍因材料特性難以掌握,往往成為外界設計怯步的主因。

 

除此之外,過去藺編產業原本就是在地婦女居家編製的工作型態,如能與社區建立協力網絡生產契約模式,將可協助社區創造婦女人口就業機會。亦希望透過產業網絡之建立,讓藺編產品重新出現在常民生活的場域中。也希望苑裡地區如同左羊藝術的黃志農老師所說,「我們要從藺草的工廠變成藺草的故鄉。讓苑裡的居民都願意使用藺草的產品,社區民眾能使用藺草,觀光客到這裡來,看到每個社區居民都在使用藺草,就是一種最好的行銷。」

 

除了積極發展產業之外,扎根教育與傳統文化創新更是讓藺編工藝可以代代相傳的重要工作。因此,今年度除了持續透過與學校課程搭配,進行藺編教學之外,也持續將過去收集的文獻資料逐步轉化為藺編工藝相關讀物及教學教材,將調查之各項成果開發為符合不同學習對象之藺編相關讀物以做為日後推廣之需。

 

在創新傳統的工作上,今年仍延續前三年的經驗,舉辦「2009『苑裡文化』設計創意研習」,除邀請設計師團隊參與,透過介紹藺草特性及其傳統的編製方法並媒合設計師與藺編達人之間合作之外,亦舉辦「2009台灣手編藺草工藝設計競賽」,為默默堅持傳統藺編工藝的藺編達人給予肯定,同時也鼓勵更多年輕創意人對於藺編的創作。

 

年度的工作成果,也在2009年下旬在台中縣文化中心舉辦「台灣『苑藺文化』藺編創意設計成果展」。透過主題策展,將百年藺史,藺編人生,藺編手路,藺編珍品…等主題內容相關的藺編工藝及文化特色做完整的呈現,另外,本活動將配合課程、講座或研討,其目的是期望能從完整的展覽形式讓外界更能了解藺編工藝的全貌。

 

過去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名義所發起的社區性藺編產業重建計畫,經過五年來社區全體的努力下,成功的將藺編產業提昇為藺編工藝,並在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推動協助下,將藺編工藝漸漸發展成具特色的台灣工藝。為使藺編工藝能在更專業的團隊合作下繼續努力成長,協會成員、協力團隊與各界熱愛藺編的朋友共同成立「藺草學會」,藉此推展各項事務,以「苑藺文化」特色為傳統藺編產品行銷加值,建置具微量化生產之工坊,做為延續傳統、創新設計、推廣交流之平台,以代表台灣藺編工藝的專業組織。

 

「台灣藺草學會」成立後,將以專業組織推展藺編工藝文化。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及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等工作,透過系統化的探究,重新建立藺草產業生態體系,並且以愛藺工坊為中心,帶動藺草文化產業的振興,並以苑裡鎮為中心擴及週邊鄉鎮,讓社區居民再度投入藺編文化產業,針對居民實施技能養成,從事人員職業訓練與藺編工藝品創新設計、開發行銷、創建藺編品牌,促進經營服務績效,以之形塑優質的就業環境,來創造穩定就業機會,重建在地經濟活力與生機。

 

【手路】

 

「一支二支罔來拎,毋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支二支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人做的草笠仔金噹噹,阮做的草笠破三孔;人做的草蓆仔一級棒,阮做的草蓆仔蓋屎礐仔桶。」草蓆歌謠(范道瞻著)

 

台灣在清治時代,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已有直銷到中國的紀錄;從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開始,苑裡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和帽蓆畫上了等號,化身為帽蓆之鄉,苑裡地區所製作的帽蓆產品多銷往日本,其商品以煙袋、木屐底、蒲團(坐墊)為主;鎮民們扮演著農人、蓆草商、編工、販子、中盤和大盤商的角色,儼然像是一個大型的編帽蓆工廠。當時帽蓆的外銷價格行情甚好,藺草販仔都以較高的工資爭相來收購苑裡當地產製的產品,其原因是苑裡婦女所製作的產品,除了技術純熟外,工法也較細緻,尤其是在撿花(編花)的技術上變化較多。

 

對苑裡人來說,藺編綿密而細緻的紋路是生活的態度、柔軟而充滿韌性的手感則是對生活的堅持。在這裡,媳婦們把自己的一生編進了苑裡,而自家的女孩兒們帶著極佳的編藺技術把自己嫁到了婆家;編藺的風氣傳遍了大街小巷,每一戶家庭中不管身為女兒或媳婦,媽媽或婆婆,大家總是編織著手上草枝一支接著一支,再者為縮短編藺工時經常是婆婆帶領媳婦,妯娌或鄰里婦女共同編一條草蓆。尤其是承製九台尺見方的特級品,若遇到撿花(編有圖案) 如:龍鳳蓆雙囍蓆、四邊框…等製作,所須工時往往須超過五十個工作天以上,製作過程中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鼓勵,自然姊妹淘感情特別好。

 

到了民國6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這項傳統產業急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價格便宜的塑化材料為主,能夠滿足快速且大量生產的紡織產業。三十多年來,隨著具有編織手藝的人日漸凋零,藺草編織工藝技術也漸漸從現實生活中逐漸走入歷史洪流而將消失不見。

 

為了保存並且傳承珍貴而優美的藺編工藝技術,從2003年開始,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苑裡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藉由社區的力量,積極投入推動帽蓆編織,並且透過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費成立了愛藺工坊,讓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恢復昔日編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維持傳統藺編產業的傳統。從2006年開始,山腳社區也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補助,連續四年執行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不但找回社區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也為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參與人員,提供傳承與研習的機會。社區為了推展傳統藺編工藝,已辦理多次社區藺編研習活動,了解社區中具藺編技能者之人力資源,同時也透過與聯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將設計科系師生帶到山腳社區來,藉由研習營和駐校教學的機會,讓更多年輕設計師認識傳統藺編工藝。此外,山腳社區從2006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除了凝聚編工創作的動力,也希望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跨域合作,從比賽中尋找具潛力的設計創作者,藉以為傳統藺編工藝注入創新動能。

 

除了藉由各種活動及獎項的舉辦,不斷尋找藺編工藝的可能性之外,山腳社區也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陸佳暉老師及其師生組成調查研究團隊,配合社區小組成員,針對台灣苑裡傳統編藺產業之形構技術紀錄藉由文獻探討和實地訪查的資料了解現況,分析出藺草的生長、藺草材料的處理、編藺技法的分析以及物件製作過程的紀錄等。未來將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出版,一方面做為工藝師與設計師進行產品研發的溝通媒介,一方面也希望發展中小學教學教案,成為藺編工藝的本土教學教材。

 

葉文輝理事長表示,目前推動藺編工藝有兩個主要工作必須完成。首先是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其次是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與銷售。

 

在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上,將持續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為核心,透過大專院校產學合作、工藝技術研習營與中小學課程講習等,深化與喚起社區居民與年輕人對於藺編工藝的興趣,重新建立藺編工藝的傳承體系,培育藺編工藝研發之種子教師,並且培養新一代具有藺編工藝創意人才。

 

除此之外,葉理事長強調藺編工藝不應侷限在山腳社區或苑裡的地方工藝而已,如果希望未來藺編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應該將藺編工藝推廣到台灣各地,甚至重新建立外銷通路,使藺編工藝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因此,葉理事長未來希望透過藺編工藝學會的成立,繼續深化傳統藺編調查研究,藉由學術資源的整合,延續近年來社區對傳統藺編工藝之調查資料,針對藺編工藝技術之解析,給予加深加廣有系統的整理,將藺草的文化特色紀錄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之一。

 

在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上,葉理事長認為愛藺工坊必須扮演核心角色,成立結合匠師、設計師、行銷團隊的產品設計研發小組,以「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做為藺編商品設計理念的經緯,藉由分析傳統藺編產品的編法及編花圖案中尋找美好精緻的手藝與設計元素,結合商品行銷開發的條件重新加以詮釋,透過創意商品研發做為溝通平台,分階段藉由展覽、市集及座談會的方式與潛在消費者互動,藉此修正商品的機能性及適用度,也藉活動交流的互動凝聚愛藺工坊品牌背後所欲傳達對台灣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利用藺編技術生產出具創意的故事化、風土化、精緻化、專業化的工藝創作產品,然後以分眾式、多樣化的行銷方法,建構一種社區工藝風格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型態。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