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

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
竹崎鄉位於中央山脈南段,地勢壯闊,物產豐饒,山林土地像母親一樣,呵護著無數生命。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工藝家李俊蘭,山是他成長學習最親密的友伴,所以將鱗次櫛比的山形縮影捏塑進陶土,燒製成美麗動人的器物,是他表達最真誠在地感情的方式。於是李俊蘭以山的意象為創作起點,採用樸拙的柴燒窯製陶,打造隱含竹崎寓意的「木筀圓崎燒」品牌。

 

【木筀圓崎燒有濃濃鄉情】

 

木筀圓崎燒,這個奇特的名字有著暗藏的含意,「木筀圓崎」四字是由「竹崎桂圓」的字形拆解重組而成,是取竹崎鄉和盛產的桂圓為意象,所新創組合的品牌名稱,由此可見李俊蘭對鄉土如此情深義重。而木筀圓崎燒品牌之所以有機會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得不歸功於工藝扶植計畫的推波助瀾。

 

竹崎鄉位在嘉義縣東北端,幅員遼闊,山多溪多,聚落散布在廣大山區,居民以務農種山者為多。這裡自然景觀秀麗,聞名中外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有三分之二在竹崎境內,猶如巨龍蜿蜒穿越,向東直達阿里山,其之字型登山軌道,更是天下獨絕。竹崎鄉物產豐富,除了聞名的阿里山高山茶之外,也盛產蔬菜水果,龍眼(桂圓)即是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位於真武廟旁的「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是帶動竹崎鄉藝文活動的火車頭,九十九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邀請李俊蘭的「蘭山創藝工坊」負責執行,致力將陶藝引進社區,期待發展成為特色工藝。

 

【追求機能外的深層互動】

 

李俊蘭本是竹崎鄉子弟,也是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陶藝老師,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目前擔任台灣漆藝協會秘書長、吳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嘉義聖心教養院教學顧問,多次參與國內外個展、聯展,並且屢屢獲獎。李俊蘭熱中於實用陶藝創作及陶作教學,承辦這次工藝扶植計畫,希望藉此機會將陶藝創作商品化,結合竹崎鄉的阿里山茶文化,行銷推廣到更大的市場。

 

這次計畫的主題是「竹崎地方文化陶藝商品開發」,由李俊蘭主持的蘭山創藝工坊負責主要研發工作。蘭山創藝工坊隱身在竹崎鄉龍山國小後方,是李俊蘭十年來一磚一瓦自力建構完成的創作園地,裡面有柴燒窯、瓦斯窯、電窯、鹽燒窯、樂燒窯,種類相當豐富。這座社區陶藝基地,不僅設施齊備,而且景觀布置幽雅,具現窯主的藝術情懷。

 

李俊蘭選擇「土」這項材料,來傳達對當下生活與環境的關注。先是尋找合適的泥土,以自身勞動介入,歷經窯火燒鍊,最終透過使用者的參與才算完成創作。他認為,器物在有形的機能之外,還存在著無形的功能,那是器物背後的創作意涵與使用過程的氣氛價值,「透過使用者與使用場域的互動,將作品和觀者、用者提升至機能以外的互動關係,是我近期的創作理念」。

 

【結合在地茶文化的茶具】

 

秉持自己的創作理念,結合竹崎鄉高山茶產地的特色, 李俊蘭把「木筀圓崎燒」品牌概念帶入工藝扶植計畫的特色產品開發中。為了實現「木筀陶盛水,圓崎烹茶香」的意境,以泥土的芬芳增添在地茶文化的韻味,李俊蘭設計一系列柴燒陶茶罐、茶碗、茶杯和茶海。

 

有別於傳統以茶壺沖泡的方式,使用這組茶具泡茶,看得到茶葉變化舒展的過程,同時可以一邊把玩欣賞柴燒自然落灰的巧妙變化。使用時,手握粗獷的質感,令人感覺古樸自然平靜,而不規則的形狀適合各種提握方式,整組厚實穩重不易滑落,任何角度擁有不同的光影變化。

 

這組茶具的研發,從一開始訪問茶農、實地勘察茶園汲取靈感;中間與業者一再討論,決定造形、尺寸及燒成方法,再與設計公司研究加入竹崎元素的包裝;到最終製成產品,在茶行等銷售通路販賣,可以說是與在地茶產業緊密結合。成果發表會時,木筀圓崎燒正式面世,得到鄉人和媒體的矚目,也為竹崎地方工藝打出名號。

 

這次工藝扶植計畫也在社區開辦成人陶藝班和兒童陶藝班,總共有十二位成人、十個青少年接受連續四周課程的訓練,中間並輔以賴作明、廖瑞章和何明泉老師的演講。在成人陶藝班的成果展中,學員初試啼聲,可以看見社區工藝已經踏出青澀的第一步。

 

【感激扶植建立品牌團隊】

 

經由這次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竹崎已與陶工藝結了緣。李俊蘭表示,計畫執行過程中最高興的是木筀圓崎燒品牌的建立與發表,並獲得兩岸多次展覽機會,成功推展到手工陶作市場。他特別感謝來自政府的扶植,使得蘭山創藝工坊的工作團隊得以成形,並成為竹崎在地以陶為主題的開放藝文空間,未來將以此為開端,持續不斷為社區工藝後續發展投注更多心力。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