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鄭階和

鄭階和
澎湖鳥嶼樸實的外象蘊含風情萬種的千姿百態,看似尋常無奇的外貌,一旦深覽,壯闊的大海與鬼斧神工的玄武岩奇景,在在令人驚嘆!無師自通的石雕家鄭階和生於斯,長於斯,大自然孕育其內的藝術因子,突然在某日迸發,讓澎湖囝仔走出獨特的石藝風格。
  
人無法選擇出生的背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村唯一的生計與恩典是大海,鄭階和自幼即學會漁夫的基本技能,不過,心裡卻不甘僅是一名漁夫!在澎湖捕魚的季節只有六個月,其他沒出海的日子,多數的時間是聊天與喝茶。「我和許多澎湖囝仔一樣,不喜歡當漁夫,我一心只希望離開這裏,到臺灣去過生活。」鄭階和如實地說。
  
國中畢業後,鄭階和如願到臺灣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歷,酷愛喝茶的他在退伍後即與友人開茶藝館。在五年的經營過程中,他常為了找好茶具而四處奔波,好茶具不易得,「不如自己動手做吧!」內在的聲音引發了他自行做茶具的念頭。於是從未捏過陶的他,在南投草屯開了一間捏陶工坊,對線條、形狀及顏色的敏感度似乎與生俱來的他,總能信手拈來完成獨特的作品,因而受到客戶的讚許與青睞。
  
某一日,朋友邀他至溪邊、河床尋雅石,大自然的造化激盪出內在共鳴,石頭的質樸、光澤與繽紛之百態,令鄭階和愛不釋手,沈醉其中。自此,尋訪奇石成了生活的一環。「石頭帶回家清洗之後,總會發現一些缺陷,為了修補這些缺陷,所以就去臺灣工藝研究所上石雕課程。」帶引入門的課程只有五個星期,原本鄭階和也只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未料,課程才剛結束數週,就發生臺灣百年來的大浩劫——九二一大地震。鄭階和位於草屯的陶藝工作坊毀於一旦。「看著自己的作品一夕之間碎成片,心裡忽然浮起一個念頭:何不創作堅固不易毀損的作品呢?」於是,始於玩一玩的鄭階和循著內在的聲音,走進石雕世界。
  
「茶具」仍是鄭階和創作的主題,為了找出與茶藝相應和的石材,他嘗試各種材質,讓茶水浸潤石材,觀其變化,最後發現「石心石」經過茶水與時間潤養後,樸實的肌理會因與人的互動,產生不同顏色層次的變化,且其亦最能表現簡潔明快的線條與造型。為了落實藝術生活化,鄭階和除了展現茶盤的造型意境外,更巧妙將茶盤的排水功能做隱藏處理。他也堅持不在作品上打蠟或上油,鄭階和表示,石頭是有生命的,它會與泡茶者產生互動,經由沏茶過程的肇養、擦拭後,呈現出或而含蓄內斂,或而典雅有韻的肌理。
  
鄭階和的作品,一出手即令人炫目。入門石雕藝術僅一年光景,即獲第九屆臺灣工藝設計獎、大墩美展,次年再獲國家工藝獎,2004年則取下臺灣工藝設計首獎、全省美展等獎項,作品更獲文建會之典藏。
  
或許因成長於澎湖,鄭階和的作品呈現流暢的波紋線條,時而纖柔如水,時而如玄武岩般粗獷,虛實相應,剛柔並濟。簡約流暢、沈靜古雅是鄭階和作品的風貌,尤其將堅硬的石頭轉化出柔軟姿態,琢磨出彷如木頭的肌理,更堪稱一絕!在「太極」系列作品中,鄭階和取中國道家之陰陽魚圖像雕琢成各式茶盤,讓人從品茗中體嘗儒道精神。簡約、古樸是「幾何」系列的特色,在石心石上做出木頭的肌理表現禪境,或呈現龜裂的土地肌理示意突破,甚或以一塊石頭創造出如作品〈一體兩面〉的情境與實用性,顛覆傳統思維的創作,令人耳目一新!
  
「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個性,雕刻時,都是憑著其當下的直覺創作而出,因此很難有重複。」有點靦靦的鄭階和說。為了展現石雕茶盤的各種風情,他不斷嘗試各種媒材的應用,在作品〈覺茶〉中即加入了錫,讓光滑如端硯的觸覺加上水滴的律動感。「書情」系列則將書法家懷素的狂草融入創作,令人望之莫不思起懷素之豪放不羈與其「迴旋進退,莫不中節」的藝術境界。鄭階和創作風格的獨一無二,已引發了市場對其作品的收藏。
  
除了石雕茶盤外,鄭階和也做雕塑創作,在其作品中喜以成雙出現,這應緣於鄭階和在國小畢業即遠離父母到馬公念國中,只有假日才能偶爾返家,國中畢業又遠離家鄉至臺灣謀職之故。〈親情〉在堅硬的石頭上刨光產生肌理深淺變化,呈現出了線條流暢與細緻典雅的質感。
  
鄭階和讓頑石化如柔水的生活藝術,讓藝術與生活做了巧妙的連結,更讓喝茶成為一種視覺和味覺的極品享受!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28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