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施振木

施振木

二十餘年前,萬華龍山寺附近有許多的佛具店,一些師傅經常在店門口做雕刻,住在萬華的施振木行經此地,經常一駐足就是一、兩個小時,目不轉睛地看著雕刻刀的起落,復興美工雕塑組畢業後,他循著自己內在的聲音,獨自到三義拜師學藝。


 


問起拜師過程,木訥的施振木笑著說:「本來想去三峽祖師廟學,但是,太害羞了沒敢去。有一天,去歷史博物館看展的時候,看到喜歡的作品就將創作者的名字抄下來,然後就迫不及待去三義找老師……。」臺北囝就這麼沿著現今的木雕街挨家挨戶找師傅學藝,但「木雕街」只賣作品不收徒弟,經人指點轉向水美路詢問,第一家看到的就是師傅——劉瑞榮的店。


 


施振木去時,劉瑞榮恰巧到竹北送貨,為了表達學藝的決心,施振木從下午一點等到五點。當時因尚未滿二十歲,且當學徒需住在師傅家,劉瑞榮雖已有意收其為徒,慎重起見還特別要求與施父相見面談。「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一日我到三義拜師學藝,這個日子,我一輩子都記得!」施振木笑著說。


 


三義木雕以飛禽、花鳥聞名,科班出身加上名師指點與積極學習,施振木的技藝精進神速!一九九二年,首度參加臺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即獲佳作,之後,又勇奪全省美展、裕隆木雕金質獎首獎及第八屆大墩美展(工藝類)第一名等殊榮。


 


十餘年前,大家樂盛行,因「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俗諺,加上民間信仰三足蟾蜍可招財。有一天,一個客戶上門要求刻一隻蟾蜍,一般人對其貌不揚的蟾蜍,觀感多是以「噁心」形容,施振木不諱言自己對蟾蜍的印象與此相去不遠,不過,他並未因為不喜歡而拒絕。為了掌握蟾蜍的動態,他抓蟾蜍養,在朝夕相處下,最後衍生成了作品表現的特色。


 


一口紙箱是一個世界!施振木父母是水果批發商,自幼,紙箱就是玩具,也是躲貓貓最佳的庇護所!來自童年的記憶,對現實生活的反思,施振木透過梢楠木、檜木,以純熟的雕工將硬木轉化成瓦楞紙的肌理,細膩處理蟾蜍身上凸起的疣與氣囊,使作品裡的蟾蜍成為人生劇場的主角。


 


作品〈樂活〉中,三隻蟾蜍是一家人,〈箱情〉則是一對情侶。牠們的居所破舊,但卻神情愉悅!施振木表示,現在大家的物質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但生活中物慾橫流無度,為了追求虛華的生活,多數人因而過得不快樂!因此,他以「樂活」的生活概念為創意,將破爛的紙箱比喻物慾,意指降低心中對物慾的追求,只要生活裡有愛,「儉樸」一樣可以過得很幸福!


 


長板凳是昔日農村特有的家具,施振木將本應活動在叢林野地的蚱蜢與蟾蜍擺放於上,使觀者反思人類與大自然曾有的親密關係,但同時且又隱喻自然生態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食物鏈宿命!因此,施振木將此作取名為〈反思〉。寫實的技法,刻畫出滿身凸疣的蟾蜍,整鼓著氣囊,瞪大眼睛,虎視眈眈準備獵捕前方的螳螂,不知身陷危機的螳螂,還一派輕鬆地揚著觸鬚張望著,令人不禁為其捏把冷汗!


 


紙箱是施振木的「兒童樂園」,是一個溫暖、安全、好玩的地方,於是,童年回憶轉化成創作題材。紙箱上的一小方有童年的大同寶寶、魔術方塊、尪仔標、彈珠等,另一方卻為一大塊布所遮蓋。施振木說:「那塊布就是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將以前曾經有過的快樂都遮掩了起來,其實,當心情不佳時,人們應該將自己心中那一塊布掀開,讓快樂的陽光透進來!」


 


〈紙箱裡的愛〉以一大檜木由外往裡逐步雕刻,簡陋的紙箱裡表達的是鶼鰈情深的夫妻之愛與天倫之樂!施振木在完成紙箱的雕刻後再雕琢雞,此作也是一體成形,堅硬的木頭在其細緻的雕工下,呈現出有點受潮、微破的紙箱肌理,他用破舊對比出溫暖的全家福!#  《左傳》:「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平日喜愛收藏文物的施振木,將創作與民俗文物做結合,妝點出〈一鼓作氣〉的逸趣!這個作品因為主題性強,因此頗受藏家之青睞,曾有一位藏家將此作品贈送給老師,該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將此作放在教室,時時提醒學生——「一鼓作氣」!#  工匠之神——魯班似乎從戰國時代顯靈於現代,以神威照耀引領施振木朝向雕刻世界!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28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