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林淑莉

林淑莉

月下老人似乎如傳說中帶著紅絲線綁姻緣,祂放線將住在臺北的林淑莉與泰雅族青年牽在一起,促成漢人與原住民聯姻,並借林淑莉的巧手,注入新創意,織出泰雅族的傳統。


就讀復興美工科時,林淑莉即對原住民傳統藝術產生興趣,為了畢業製作參加南庄賽夏族矮靈祭,結識了泰雅族青年羅幸‧瓦旦,這個緣分,讓她二十四歲那年,成為原住民媳婦。


織物與紋面是泰雅族最為鮮明的民族特色,無論男女在成年之際,皆要在臉上刺青,一來象徵成年,二來是為了美觀與避邪,再者是族系識別,更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在不斷地遷徙,與漢人爭地守護家園的過程裡,泰雅族男子練就了剽悍善戰的一身本領,武士在族裡備受尊崇,而女性則以織布技術優劣,做為婚嫁的評估關鍵。這項傳統讓泰雅族成為臺灣原住民擅長織布的佼佼者。


因為對原住民織物感興趣,林淑莉會主動詢問族裡耆老與織布相關的技術。而由於日據時代日本人曾禁止泰雅族的諸多傳統儀式與文化, 受皇民化運動的改造,泰雅族的織布技術逐日式微,僅存於耆老腦海。於是,憑著記憶口授,林淑莉逐日習得織布方式;此外,她尚至屏東瑪迦文化園區再進修半年,建立完整的技藝,最後於1996年成立「石壁部落文化工作站」,展開傳統編織的傳承工作。


「石壁部落文化工作站」以傳承泰雅族織布為主要工作,教導部落有學習興趣的年輕人,藉由上課培育種籽教師,此外也協助部落小孩子的課後輔導。「我成立工作站的最大目的除了傳承泰雅族文化之外,也希望能讓更多族人願意回到部落一起生活,聚集起來的力量才大」,林淑莉以溫和的語調說。


坊間許多原住民衣飾多半具有濃烈的民族色彩,與時裝較難搭配,林淑莉的作品則非全然採用傳統元素,而是僅取一小元素做延伸;此外,她也與時尚設計師合作,織物由「石壁部落文化工作站」提供,設計則倚賴設計師之創意,雙方各自發揮專長,所以作品多元化且具時潮。


以林淑莉的〈石壁山下的彩虹〉披肩組為例,用植物染線織成的這件披肩, 黃色部分是用福木染成,咖啡色則以葉薯榔當染料,葉薯榔是泰雅族最種要的染料植物,把莖敲碎後,與麻線一起煮再曬乾,重覆這個步驟兩次,麻線即染成咖啡色。披肩的顏色搭配清雅,俐落的剪裁,下搭著流蘇,時髦的民俗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此件披肩作品獲得2007年全國「編織工藝獎」生活工藝類三獎及天然染色創意獎。


菱形是泰雅族的圖騰,代表祖靈的眼睛,族人深信祖靈的庇佑,因此在織物上大量使用菱形紋及橫條紋。林淑莉的〈書套〉以量產的布搭配手工織帶,織帶上以菱形和太陽表徵泰雅族圖騰,讓愛書人能妥善收藏,在具有傳統民俗味的書套加持下,書中不僅有黃金屋,眼中尚有藝術賞。


快樂一天的開始常常是從餐桌出發,桌巾自然成為美味的主角之一。黑、白、紅是泰雅族織物上常見的顏色。去年,林淑莉曾以〈桌巾〉為發展主題,進行大量生產。同樣以菱形為主圖案,從小菱形交錯成大菱形,帶出簡潔的現代感。〈圍巾〉的概念由桌巾衍生,運用同樣的元素,僅在布面顏色做微調,卻又給予不同的視覺感,黑、白、紅的對比色搭上時裝絕對亮眼。


各種不同的織帶適合廣泛多用途的搭配使用,樂器、背包等都是使用對象。林淑莉在〈織帶〉上將菱形圖騰放大,與橘、白紅、黑等邊條鮮明色彩共融,創造瑰麗、獨一無二的視覺對話,搭配在樂器或背包上,自然凸顯其個人獨特之品味。


創意可以任意飛馳,近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進行「工藝時尚」計畫,由設計師與工藝家共同攜手合作,將創意植於日常用品。林淑莉以編織完成設計師的杯子原型,運用各色織線纏繞在杯子上組合出菱形圖案,並於其上編造出太陽與祖靈眼睛,一只尋常的杯子從此有了生命的彩衣與定位,而此結合泰雅文化元素和現代設計的〈杯子〉,也說明了身為工藝家的林淑莉站在傳統和現代接口的角色。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7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