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廖勝文

廖勝文
漆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從裝盛王孫珍饈到後來成為裝飾之物,因為「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的繁複工序,至近代已逐漸凋零。出身大甲的廖勝文,卻在三十六歲時對漆藝這個老古董一見鍾情,後來更陷入不可自拔之藝境。

 


1996年,漆藝家黃麗淑見漆藝日漸凋落,遂提出「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在當時的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開班授徒,廖勝文也前往報名。當時主辦單位曾因為他已婚又有一些年紀,所以躊躇著是否收他為學員。「主辦單位考量到我結婚了,也不年輕,學漆藝若是沒有出路,豈不害了人家」,廖勝文笑著說起這段往事。最後看他是美工科畢業,又經過素描的測試,才決定錄取他入班上課。未料,這個「高齡」學生結業翌年即入選全國美展,陸續又獲得大墩美展、傳統工藝獎等獎項,成了臺灣少數專業從事漆藝的傳人。

 


從小即具美術天分的廖勝文,國中念美術班,高中念美工科,但畢業後先是進大哥的鞋底工廠,之後又進入二哥的醬菜工廠幫忙,直到因為工作拉傷手肌腱,才因緣巧合進入工藝界。「其實當年只是想玩玩看,我根本也不知漆器是什麼!」仿如一張白紙的他,在接受漆藝耆老陳火慶、王清霜與高徒黃麗淑的教導,以及當時的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以學術交流方式,敦請福州知名漆藝師吳川來臺授藝後,奠下了技術基礎。

 


漆藝除了工序繁複外,漆成分中的酚?也會讓多數人過敏,產生紅腫、灼熱、搔癢的情形,也就是俗稱的「漆咬人」。不過廖勝文笑著說:「我和漆還蠻麻吉,不像有些人過敏很嚴重。」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廖勝文在創作過程,不斷地從傳統技法尋找突破、創新的可行性,與各種現代材質做結合,希望將瀕臨滅絕的漆藝導入生活。


據記載,漆器的歷史有四千餘年,夏禹時已見使用,戰國時期更是百家齊放,漢代則已成為日常用具,宋、元、明朝之後,統計漆器的製作有二十餘種。廖勝文作品多見脫胎,亦即古稱的夾紵胎,製作方式是先用泥土、石膏或木模等製成內胎,再以生漆為黏劑,用布逐層裱褙,連上兩道漆灰料,陰乾後再脫去內胎,並經由填灰、刮灰、貼覆、上漆、打磨、陰乾等十餘道工序處理,最後再配上彩漆或各種裝飾,才完成脫胎漆器。

 


廖勝文的作品多有吉祥蘊意,但傳統手法中可見現代表現。「如意」源於中國的「爪杖」,是吉祥的象徵,唐朝之後漸成為裝飾的工藝品。廖勝文的〈迎福如意〉以泥土作胎再裹布,裡頭呈中空,雲型的柄,上頭刻畫著葫蘆瓜,諧音暗喻「福」,主體則以工筆牡丹花卉做飾,並於中央用篆書寫上「迎福如意」,吉祥之意不言而喻。


過年時,許多人家的神桌上會擺上大大的虎頭柑,比喻吉祥、苦盡甘來等意,廖勝文也順著時節作了〈吉祥〉,作品中唯妙唯肖地掌握了枝梗和虎頭柑的粗糙肌理,和一旁表皮呈直細紋的葡萄柚有別,兩者一凸一平的外觀甚是討喜,裝飾或放置糕點糖果皆宜。

 


〈祥龍〉則是廖勝文龍年的作品,此作的的胎體布裹了六層,廖勝文先以紅漆於胎體上作畫,再敷上金粉,塗擦透明漆。他生動地描繪細如毫毛的龍鬚,龍鱗櫛次綿延,龍睛炯炯有神,盤踞在以顏色堆疊融合而成的紅黑漸層裡,穩重而具祥氣。

 


〈夏〉、〈秋〉、〈冬〉是系列作品,原本是廖勝文應二哥要求而作的四季漆器,當成酒瓶使用。但他笑著說,二哥都當阿公了,作品還是三缺一,〈春〉還沒完成。〈夏〉是一片綠意,廖勝文以手拖、拉、壓產生如花瓣的形狀,每一片花瓣形體各異,錯落交疊,具有畫的筆觸;〈秋〉具有多層次的顏色,是他以顏色與銀箔交互運用,貼一層銀箔上一次琥珀色漆,利用拍打、推光,創造流動的色彩與明暗,呈現秋天的抽象意境而成;〈冬〉則以蛋殼片逐一貼成梅花的枝幹與花朵。廖勝文表示,這道工序非常繁瑣累人,但完工之後很有成就感。其中梅花顏色深淺之變化係以火烘烤而成,黑色的瓶身上,白色的蛋殼如繁星點點,烘托出立於瓶腹的花態,在現代感中蘊含古典氣質,而這也正是廖勝文漆器的一貫氣質。(36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