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葉星佑

葉星佑
葉星佑出生於1964年,因為家裡從事神像雕刻、漆繪佛像、布袋戲偶雕刻與交趾陶等工藝,自小學開始就幫忙家裡雕刻神像打粗坯、修坯上漆、安金箔等工作,在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薰習之下,自然而然地對雕塑產生一種認同與歸屬感;加上母親本身就有深厚的雕刻功夫,國中時代,媽媽成為他的最佳啟蒙老師,一步步教會雕塑基礎。高中時代,拜於林添木老師(首位國家工藝薪傳獎得主)門下學習交趾陶雕塑與研究葉王傳下的交趾陶「寶石釉」配釉技法,白天學習交趾陶工藝,晚上讀夜間部,如此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對於林老師一一傾囊相授,讓他時時刻刻感念在心。

 

學有所成之後,回到家中幫父母親的忙,在此期間有機會接觸到美國一位骨董商的訂單,能正式跟著母親一起學習,並將刻神像與做交趾陶此兩種素材的傳統工序同時並行,葉星佑說道:「個人尤其特別喜歡靈活運用其不同素材的手法,在傳統的技術基礎上求創新。」

 

當完兵後,決定專攻交趾陶,1987年創設「古文窯工作室」,草創初期遭遇很多困難,但葉星佑說:「每一個瓶頸的突破,都伴隨著摸索與成長。」曾經有一段時間,他沒辦法將不同顏色的釉藥,調整在一致的溫度上,在這項技術還無法突破之前,每一件作品被迫經過兩到三次釉燒,才得以完成。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與試驗,終於將所有釉色調整在同一的溫度範圍內,那時才算是懂得如何調配釉色的溫度,對釉色的掌握度,才真正地達到熟練。

 

如此埋首苦心鑽研、改良釉料的辛酸,是外人難以想像的。透過一次又一次配煉研究試驗出豐富美麗的釉色,又同時提高釉料耐火度來配合現代化燒窯技術,更不拘泥於傳統寺廟裝飾題材,才能將交趾陶呈現出生動有趣的丰采,並進入日常生活中。也因這股屹立不搖的努力與堅持,所創作的〈龍生九子〉及〈大天祿〉連續獲得1992年、1993年臺灣省手工業產品評選展的優良獎,為他贏得199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

 

葉星佑早期製作的交趾陶藝術品,搭上當時的收藏風潮,作品曾被收藏在美國洛杉磯博物館,但光靠製作收藏品,是無法維持穩定的收入。葉星佑因而將重心轉戰到禮品市場上,要開創一個嶄新的市場與新的通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回想起那時一人身兼數職,真是辛苦萬分。

 

在民國80年前,寺廟大部分是以剪黏、水泥浮雕、木雕、石雕為主,鮮少出現交趾陶工藝。民國79年,因緣際會下,葉星佑接觸到古蹟修復,民國83年到金門擔任古蹟修復講師,於匠師修復訓練班講解交趾陶,對金門第一批傳統匠師進行培訓,自此交趾陶與古蹟結下不解之緣,葉星佑終於如願將交趾陶工藝推廣至寺廟。

 

除此之外,葉老師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累積,想要創作一些更具特色的藝術品,將自己的想法運用於傳__統題材中。從傳統中求新求變,於是有了Q版文財神、武財神,不僅改變年輕人對交趾陶的觀感,也能成為餽贈的禮物,更讓他在2004年贏得「葉王獎」、「中興文藝獎」。

 

近年更嘗試挑戰大型作品,2009年在雲林斗六南聖宮,有葉星佑製作完成的關平、周倉兩尊的大型人物交趾陶作品,高度6.3公尺,從設計、規劃到完成,費近一年心血。葉星佑說:「大型的作品必須以強而有力的骨幹作為支架,還得考慮陶土失去水份後的收縮比,如何在內部的結構為鋼筋預留空間。在取下鋼筋的過程中,因土附著力很強,如何保持作品不變形、開裂,在過程中該如何均勻保濕?在堆塑製作時,作品高達7.6公尺,完成時為6.3公尺,這當中的落差,作品該如何燒製、拼接,如何拼接才能顯得沒有縫隙?成品運送到現場該如何安裝?」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這些都讓他一一克服了,經由這次寶貴的經驗,日後再創作大型的交趾作品對他而言,已不再是難題。目前更讓葉星佑感到欣慰的是,有孩子可以繼承衣缽,期許未來更加發揚光大,是他最大的快樂與滿足。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