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廣福宮座落於新莊區新莊路一百五十號,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粵人所捐建。
廣福宮俗稱「三山國王廟」,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此廟主要是粵籍移民的祭祀中心,因此一般皆以三山國王廟為客家移民聚落的標誌。「三山國王」一向有許多說法,據乾隆九年(1744年)臺南三山國王廟所立的「三山明貺廟記」古碑所記,指的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之獨山、明山、巾山等三山神的總稱。這三山神是粵東潮州府轄下九縣人民的守護神,當粵人渡臺,多奉其香火前來,故被視之為客籍人民的聚落象徵。
新莊是雍正乾隆年間北臺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說是當時北臺的政治、社會、經濟中心。自潮州籍劉姓家族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新莊平原上開鑿劉厝圳(萬安圳)後,使得此地的生產力大增﹐位於最熱鬧的新莊街上的廣福宮便是此時期潮州人經濟及宗教信仰實力之明證。後來新莊水路運輸功能衰退,而由艋舺取代其地位;此外,道光年間,臺灣北部械鬥頻繁,潮州籍民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客屬移民集中地區,廣福宮因而乏人照料而香火頓衰,必須依賴遠走客鄉的粵籍移民捐款,才得以勉強維持。光緒八年(1882年)大火肆虐,廣福宮被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新竹士紳陳朝綱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鄭福仁勸募,再次重修,遂成今日之貌。
廟中現存兩方珍貴古碑。一為劉偉近、劉能詒等所立「奉兩憲示禁碑」,立碑年代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立於土地廟。其內容是潮州移民劉偉近等人屢次陳請淡水同知重申禁止閩人以修建寺祠為名,行勒派苛斂之實的一道禁令,可見當時三山國王廟並未建置。另一方古碑則是劉炎光、劉南山等數十人樂捐所購前土地的紀念碑,但因風化太甚,字跡不明,年代已無法確認。
廣福宮之建築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為了適應鬧市環境的特性,只能採縱向發展,構成長條形的格局。廣福宮的山門並未翻新,仍舊保有原來的面貌。廟外有雙獅伏臥,石柱及屋椽雕刻極精細。廣福宮的石材用本土的觀音山石,後殿的牆壁則以昔日來自中國的烏磚建造,十分堅固美觀。木雕雕飾生動活潑而富於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完全未上彩,散發古樸之特色。由於閩粵械鬥後客家人退出新莊遷往桃園、中壢一帶,廣福宮香火日稀,經費缺乏,一直未有大規模整修,遂能保留百年古廟之風采。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