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淡水日商中野宅

淡水日商中野宅
淡水地區於雍正、乾隆年間陸續開放作為與中國通商貿易之港口,漢人聚落逐漸成形,咸豐八年(1858年),清朝政府簽訂天津條約之後,開放淡水港為國際通商口岸,西方國家的商船開始頻繁進出淡水,清末,外國人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於臨近清朝官衙及海關碼頭的「烽火街」地區,形成了獨立的政經及宗教生活區。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政府領臺之後,總督府重新整理及劃定原本清末外國人居留地的範圍,並使外國商行及商業貿易漸漸被日籍商業會社所取代,而洋人碼頭、洋行、住宅等設施集中的「烽火街」地區也成為日本政府官方設施及高級官員住宅區。日本商人中野金太郎即於此背景來到淡水,先在龍目井開設了「川口屋」經營旅館業,後期轉而經營石油販賣及運送業,並於大正五年(1916年)遷入「烽火一四番地」(即古蹟現址)居住。
戰後,中野一家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遷出,「烽火十四番地」成為公有土地,由國民政府接收,後來管理者為淡水區公所;建築物則分配做為海軍宿舍使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中野宅被指定為古蹟後,現已無人居住。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