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淡水福佑宮

淡水福佑宮
淡水河為早期清代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門戶要津,清代初期南岸的八里坌地區因有著航道的地利之便,較北岸發展迅速,但乾隆末年因航道改變,北岸地區因此逐漸興盛,位於淡水河口北岸的福佑宮即是此時期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雖在廟中三川殿內左門楹聯有「廟堂更心靈昭芝山福地」可表明原在滬尾港可能已有簡陋媽祖宮,並始建於乾隆壬寅年(1782年),至嘉慶元年完工,但詳細資料已不可考。
全廟興建年代最早為三川殿前步口石柱、明間八角石柱與對看牆的附壁柱及柱殿前拜亭的龍柱,皆落款了「嘉慶元年」,而後三川殿石門柱於嘉慶丁巳年(1979年)落款,道光已亥十九年(1839年)至道光庚子年(1840年)間立石垛及金柱。
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因鎮殿媽久經蟻蝕,以火化去並另塑神像。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