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竹金山寺

新竹金山寺
新竹金山寺或稱金山禪寺、長清禪寺,舊名香蓮庵,位於新竹市東南角金山面的冷水坑畔。本寺因有冷水坑的清泉環繞,故又名靈泉寺,寺址在新竹市東區仙水里金山一一五號,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內。金山寺屬於佛教所衍生出的龍華齋教系統,主祀觀音佛祖,附祀釋迦佛、阿彌陀佛、註生娘娘等神明,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清朝乾隆年間粵籍人士林特魁開墾金山面一帶,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崇祀觀音以保平安,但是後人卻因為嘉慶年間的郭浡、陳煩、蘇正月等三姓墾戶開拓金山面較為成功,而將金山寺的緣起張冠李戴到他們的身上。咸豐三年(1853年)墾戶郭家獻充地基,因此創建茅舍佛庵,稱為香蓮庵,咸豐八年(1858年)正式建寺。同治三年(1864年)改建,因為冷水坑清泉沁人心脾,改稱為靈泉寺,成為竹塹一帶騷人墨客品茗禮佛的勝地。光緒十五年(1889年)士紳林汝梅捐款重修,寺容煥然一新,命名長清禪寺,旋改稱金山寺。重修後的金山寺規模龐大,約有地基150坪,廟宇建物100坪,房間九十九間,寺外竹林環繞,寺前有百年古榕一棵,樹下放置十幾個巨石供遊人休憩。寺右是鄭氏的「冷泉別墅」,別墅右方則是放生池舊址。金山寺因負天然幽雅之趣,成為新竹地區名勝,並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採入為新竹八景之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之役,金山面一帶是新竹地區抗日義軍的根據地,義軍與日軍在此進行數次攻防戰,金山寺也因此焚毀於兵燹之中。但因金山寺向來是金山面一帶的信仰中心,故次年即有當地人士楊標鳩資重建,然而規模已不能與鼎盛時期相比了。臺灣光復之後,住持莊添居(楊標後人)又做了一些修復和添建的工作,成為金山寺今日所見的面貌。現存的金山寺坐東南朝西北,是一座單進三開間帶左右護龍的建築,除了正殿和左廂房是原來舊物外,其餘大致上保持楊標重建時的格局,但右護龍已經坍塌。附近原有客家村落,新竹科學園區成立之後,將聚落遷離,僅存本寺孤立在此,被科學園區的宿舍及實驗中學等現代建築所包圍。大殿為三開間帶前檐拜殿的硬山翹脊建築,中門上有額題:「開臺金山寺」。前檐柱及入口正面的格扇均為木質,左檐柱前有香蓮庵時期留下的石佛柱。成對的石獅立於檐柱之後,是少見的作法,可能是後人遷移的結果。
正殿內不似一般廟宇做抬樑式構造,而是木樑疊磚的作法,充分發揮了桃竹苗及高屏地區客家建築的特色,是一般廟宇少見的實例。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