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竹北蓮華寺

竹北蓮華寺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清光緒三(1877)年竹塹知縣李慎彝途經犁頭山,停輿瞻望竹塹城,面對十八尖山及頭前溪,深深地讚嘆景觀靈秀,於是授意鄉紳建廟。林希賢等十二位鄉紳遂於次年發起創建蓮華寺(俗稱觀音廟),主祀觀世音菩薩。
蓮華寺面朝新竹金山面一帶山巒,門聯云:「蓮座向金山十八峰羅列宛如羅漢;華堂迎寶塔三千佛觀來盡若觀音」即說明其環境之鍾靈毓秀。光緒二十一(1895)年台灣割讓與日本,新竹地區兵災四起,本廟亦被殃及而成一片荒蕪。至明治三十七(1904)年,鄉紳林榮和、林祺富、楊慶雲等人發起重建為今日之規模,香火亦隨之興盛,而成為地方大廟。
台灣光復後蓮華寺歷經四十餘載風霜雨露,以致牆垣崩毀、棟宇傾頹。由林祺熾、楊林芳、林還德等人,發動善信同心協力重建廟宇,於民國四十一年重修,整體為二殿二廊二橫屋的規模,三川殿保留了傳統木構架與樣貌,牌樓面以石材構築,配以鏤雕石窗,為新竹本地常見之作法。
近年來蓮華寺信徒有改建之議,鑑於本寺見證六家區之文化發展,具歷史與建築價值,於民國九十五年公告為縣定古蹟,予以保存。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民國四十八年修慧法師接任蓮華寺住持,法師一本佛心,致力整頓環境,整修大殿及房舍等處,維持古風,遂使該寺成為竹北暨遠近信徒朝拜之聖地。五十一年法師創辦「蓮華安老院」,教養無依學佛老人。六十九年創設幼稚園,以嘉惠附近孩童,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修慧法師對社會慈善救濟事業,無不默默推行,令人頌讚,並連任多屆中國佛教會理事,是為中國佛教會女眾理事第一人。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綜觀蓮華寺建築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復初期之建築特色,且是地區信仰文化的中心,除各神聖誕祭典之外,每年七月由竹北鹿場、東平、中興、隘口、東海、十興及新埔文山等七里輪流舉辦中元普渡,是為地方盛事,也是研究客家地域社會文化的極佳素材。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