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埔潘屋

新埔潘屋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清乾隆三十(1765)年,原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的潘庶賢渡海來臺,原落腳中壢,乾隆三十(1775)年遷徙到新埔石頭坑,生來福、來興、來旺三子,其中大房與二房往新埔街發展,成立潘金和公號,約於嘉慶二十(1815)年在新埔街興建潘屋。咸豐十一(1861)年大房孫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在原有老屋的基礎上修建成一堂四橫規模的精美建築,左右橫屋較短,外橫屋較長,因而形成兩道圍牆、雙院門的格局。
相傳潘屋位於螃蟹穴,因而正身屋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氣不息。整體建築用材講究,做工細緻,適切的尺度,予人親切愉悅的感受,水車堵上的泥塑作品讓人驚嘆,雖然在時間的刻劃之下呈現殘缺的美感,卻不掩其風華。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院門以泉州白石砌成,「孝友傳家」四字,正是這家族二代孝子的祖德展現。整體而言,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層次分明的空間感,使得這座宅院獨具特色。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潘來福遷居新埔街以「潘金和」公號經商,於咸豐十一(1861)年捐例貢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透過建義塚、修祠廟、設渡船等,不斷提升潘家在新埔的聲望。潘來福生有六子,長子清漢除助官平戴潮春事件和孝悌事蹟,得由監生至藍翎同知銜候選訓導外,藉其個人事功使潘來福以子為貴,獲正五品封典,身後經全臺采訪總局彙報、禮部奏准旌表,光緒十七(1891)年潘氏父子牌位奉旨旌表、建坊,雙雙入祀「忠義孝悌祠」。次子澄漢亦以經商致富,同治、光緒年間任新埔董事,強化潘家的社會地位。
澄漢么子潘成鑑於日治時期擔任新埔庄庄長,也曾任新埔褒忠義民廟董事長。潘成鑑的次子潘錦淮曾任光復後首屆新埔鎮長,三子潘錦河任第3屆新埔鎮長。潘家人才輩出,知名文學家杜潘芳格也是潘家女兒。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新埔潘家歷代祖先對新埔地區發展、社會公益、宗教信仰貢獻良多,族親人才輩出,為新埔代表性的家族之一。新埔潘屋整體呈現傳統漢人嚴謹的空間位序安排,且重視祖先祭祀、風水文化觀念,建築本身工藝美學極為講究,運用各種材料裝飾,為新竹地區傳統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