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埔陳氏宗祠

新埔陳氏宗祠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新埔陳家祠是於1868年由陳朝綱所發起興建,為新埔地區最具代表性之祠堂建築,其規模為二堂二橫帶枕頭槓,面寬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間為步口廊,中央天井兩側為三開間之橫屋,正堂後方為一枕頭槓屋,形成類似三堂二橫之格局,枕頭槓部分呈ㄇ字形單邊敞開式的通廊,為少見的格局。
前堂中央三開間為步口廊,步口廊兩側牆面有精采的磚雕,入門後為開敞的前堂,堂上木構架還保有百年來的韻味,十分難得。左右兩廊部分為廂房形式,亦為祭祀空間之一。正堂為祭祀陳氏祖先之空間,其建築空間高聳,具有嚴肅的氣氛,敞廳形式的空間與擺設,更顯官家之氣派。正堂之後方還有一個小天井,以開敞的廊連接,形成枕頭槓的形式,為準備祭祀用品及儲藏之空間。
1895年客籍人士抗日,日軍火燒新埔街,當時陳氏宗祠被焚,後於1898年重修,今日尚留下被火燻黑之窗扇,為當時歷史之見證。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新埔陳氏族人之第十八世祖任華公於1780年,由原籍地廣東焦嶺縣白馬坪上攜三子超貴公、超讚公、超學公渡台疆,建基於桃園南崁。超學公於道光年間遷居於新埔五分嶺,育有二子,次子昌旺公於1858年恩賞貢生,更官名為朝綱,字佐卿。1863年,軍功欽賜花翎,選用分州加同知銜,為新埔仕紳。1868年,倡建陳家祠,奉祀陳氏歷代祖先。
1898年家族購買土地,將佃租收入作為子孫永久祭祀之經費,宗祠派下有祭祀公業陳家祠、陳宗祠、陳賓豐、怡隆嘗、華榮嘗、祭祀公業義渡等公業,歷年來均由超學公派下推舉管理人。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陳氏宗祠位於新埔街之核心地區,以院門及樹木與街道區隔,是為中正路的地標之一,前天井為石板鋪地,庭內樹木與宗祠建築相得益彰。陳家祠建築物建築極具特色,不論格局、木雕、石雕、泥塑、彩繪等建築工藝均極具地方特色與藝術價值。宗祠亦彰顯著陳氏宗族在新埔開發歷史的發展與貢獻,也是客家宗族文化的表徵,同時亦是1895年客家族群抗日歷史的見證之一。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