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大山背樂善堂

大山背樂善堂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大山背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山區,至同治年間鍾石妹帶領墾民入山墾拓,一方面設立隘寮,一方面闢地種植,也進行樟腦煉製,在他的帶領之下,大山背地區發展起來,逐漸形成許多散佈的小聚落。
樂善堂創建於光緒十六(1890)年,由大山背居民藍正然,見此地風景秀麗,獨資建一簡陋之小廟,稱為石峽廟。光緒二十一(1895)年日軍進佔台灣,鍾石妹等起兵抗日,本廟遭日軍焚毀。之後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大正十(1921)年完工,而成今日樣貌。
樂善堂是一座佛教廟宇,主祀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由於是地方之廟宇,亦有民間信仰之色彩,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於民國九十五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橫山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樂善堂內尚存有鍾石妹及姜紹祖牌位,兩人皆為抗日義士,鍾石妹原籍廣東梅縣,生於咸豐元(1851)年,14歲隨母舅來臺,22歲向淡水廳請墾橫山鄉大山背,便落腳此地,並自行設隘防番,後又承辦南河(今內灣一帶)等地隘務。光緒二十(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堡團練鄉勇。次年日軍登臺,鍾石妹率敢字右營以抗,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退入內山,見日軍殺戮,最後忍痛歸順以救無辜。日本政府頗為優遇,鍾石妹於明治三十二(1899)年擔任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受佩紳章,擔任保正職,由於熱心為鄉民服務,頗受擁戴。鍾石妹一生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大正十四(1925)年卒於大山背,為大山背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大山背樂善堂為當地信仰中心,見證客家族群墾拓內山的歷史,建築體現內山地區廟宇建築就地取材之特性,保留許多客家信仰古文物,並與客族抗日歷史息息相關,深具文化資產價值。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