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后里賢坂張家祖墓

后里賢坂張家祖墓
本古蹟由三座古墓組成,分別為張彩臣之墓、張青雲之墓及張堪等六人合葬墓。

張家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賢坂鄉,開臺祖張圻招開始墩仔腳的漢人殖墾一頁,更開啟糖業產業,奠定張家地方影響力。在臺三世張松記立下軍功,更是擴大家族聲望。張青雲積極主導地方的水利開發建設,張堪投入地方政治與教育事業,張家可以說是在后里發展的歷程上,扮演著各歷時階段重要推手的角色。

張彩臣生於清同治5年(1866),清領時期例授儒林郎,擅於國術,日治時期曾任保正及大甲支廳參事等多年,曾獲臺灣總督府頒授紳章表揚。大正13年(1924)9月,張彩臣逝世。

張青雲(與張彩臣為堂兄弟關係),生於清咸豐2年(1852),為清領時期例貢生,世代務農並經營糖廍,光緒18年(1892)投下巨資開鑿內埔圳,由枋寮引大甲溪水灌溉墩仔腳一帶數百甲土地。日治時期明治33年至大正9年(1900-1920)擔任內埔區長,明治41年(1908)籌設后里公學校(即今內埔國小)為地方教育開先河。大正14年(1925)正月,張青雲逝世。張家為合乎總督府訂定之墓葬規範,將張彩臣與張青雲之墓地與周邊土地一併捐作公墓使用,即今之后里區第一公墓。公墓的沿革代表日治時期墓地管理規則實際見證,而張家的獻地開闢公墓決定,使得這個家族的古墓得以集中,並且成為一個見證時代變遷的古墓群。

張堪,係為張青雲次子,生於清光緒7年(1881年),大正9年(1920)日人實施地方改制,內埔區改為內埔庄,張堪被任命為首任內埔庄長。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4月21日發生墩仔腳大地震,張堪與妻陳氏、嫂林絨、弟張花及其妻梁氏、黃氏等6人罹難,合葬於此墓。

此墓群建造時間分屬日治時期大正及昭和年間,墳墓多有雕刻裝飾,張彩臣之墓較偏於傳統墓式雕刻精美,張青雲之墓則以石雕、洗石子裝飾,並設有石桌、石椅,佔地極廣。而張堪等六人合葬墓則設有石燈籠,墓手以洗石子裝飾,作工精細。本墓群屬日治時期士紳大型墳墓,規制完整,墓體雕刻及洗石子作工精緻,與地方重要人物關係密切,具歷史文化意義及藝術價值,值得保存。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