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馬興陳宅地處洋子厝溪支流北側,為清領時期臺灣彰化南門外的陳氏一族所興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泉州府同安縣廈門二十三都五豪保官都社人陳武,因廈門一地族繁人眾,謀生不易,遂來臺經商拓殖,定居彰化南門外。相傳陳武來臺後,以經營檳榔、藥材、畜產買賣及放貸業而致富,人皆以「青仔武」稱之。陳武在娶妻以後,移居彰化觀音亭前,興築店屋,經商買賣,以「益源」為號,不久之後即成巨富。

陳武育有四子,其中長子爾溫、三子爾恭,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時,因率領家丁、民團協助總兵達洪阿於大安港抗拒英艦有功,爾溫獲賞「六品頂戴」;道光二十四年,在彰泉械鬥「陳結案」中,因協助平定有功再獲「布政使司經歷」職銜;咸豐九年,因長子培松中舉,蒙蔭例授「文林郎」;同治初年戴潮春事件時,捕獲亂首之一陳弄,蒙「賞藍翎並五品頂戴」,誥授「奉政大夫」,並追贈父陳武為「承德郎」,母趙氏為「太安夫人」。

陳氏兄弟獲取功名之後,乃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著手興建益源大厝,一則顯耀門第,二來可為百世子孫聚居之所。爾溫因頗諳堪輿之術,見馬興莊山水秀麗,遂卜宅其中。益源大厝佔地三公頃有餘,規模為三進三落雙護龍共九十餘房間。但初期形制尚未完整,直到咸豐九年(1859年),第三代陳聯茂中試舉人,為豎旗桿,以巨資購得附近土地,方形成今日之面貌。陳家興建宅第之後,漸由商賈轉為書香門第,舉人及文武秀才輩出。然因經營產業關係,彰化市街屋仍為重要活動場所。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