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台灣清領時期較著名的龍山寺共有五座,由北至南依序為咸豐8 年(1858 年)年的淡水龍山寺、乾隆3 年(1738 年)年的萬華龍山寺、乾隆41 年(1776 年)年的鹿港龍山寺、雍正年間的台南龍山寺及乾隆年間的鳳山龍山寺,這其中以鹿港龍山寺規模最大,為台灣少數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傳統寺廟建築,有「台灣紫禁城」與「台灣藝術殿堂」之稱。

鹿港龍山寺前身為一形制狹小的廟寺,主祀觀世音,由台灣佛教開山祖肇善禪師於1653 年創建,原址位於鹿仔港舊河道邊(今鹿港大有街一帶),1661 年改建為磚造建築。乾隆51 年(1786 年)中國泉州人士陳邦光倡議遷建龍山寺於現址(彰化縣鹿港鎮龍山裡金門巷81 號),由鹿港泉郊商賈日茂行林振嵩及仕紳許樂三實際負責籌建經營,乾隆57 年(1792 年)台灣中部地震使龍山寺建築受損,於是乾隆60 年(1795 年)發起重修至嘉慶3年(1798 年)完工。歷經三十餘載,屋頂及構架有頹壞之虞,道光9 年(1829 年)舉人林廷璋發起重修山門、五門及戲台、正殿、後殿等建築,道光11 年(1831 年)完工,基地面積約1600 餘坪,自此奠定了龍山寺三進二落的規模。道光28(1848 年)年11 月再次受到地震災害,於咸豐2 年(1852 年)進行大規模整修並增建拜殿,至咸豐8 年(1858 年)告完工。

光緒20 年(1894 年)甲午戰爭,翌年台灣割讓日本,鹿港龍山寺由日方接管,明治30 年(1897 年)在寺內設立「敬愛學校」,明治37 年(1904 年)將龍山寺名廢除,正式改為日本真宗本願寺分寺。大正10 年(1921 年) 後殿右廂房遭回祿之災,建築與文物幾近全毀。昭和10 年(1935 年)中部大地震,龍山寺再度受損,次年(1936 年)動工重建後殿,於昭和13 年(1938 年)12 月完工。

二戰後,民國38 年至54 年(1949 年~1965 年)期間,兩廊撥借作為鹿港中學教職員宿舍,於右廊近正殿處增設洗手台一座,大殿左後將軍柱、步道木質腐朽,修理時改為鋼筋混凝土柱樑「落款為民國47 年(1958 年)」,民國46 年(1957年)龍山寺管理人黃秋等人倡議重修寺內建築,聘請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於民國47 年(1958 年)至49 年(1960 年)依序重作拜殿、正殿及後殿彩繪,民國49 年(1960 年)龍山寺成立管理委員會後進行整修,於民國53 年(1964 年)完工。

民國52 年(1963 年)及53 年(1964 年)先後施作五門及戲台彩繪,並將戲台的「出將」及「入相」木架拆除,同時將五門簷柱及大通改成鋼筋混凝土柱樑,另有漢寶德教授推論民國53 年(1964年)增砌山門內側洗石子花台、民國54 年五門屋頂填土並改為舉架、民國61 年(1972 年)山門左前方增作九龍池一座。

民國72 年(1983 年)12 月28 日,內政部以(72)台內民字第202452 號函指定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民國94年文資法修法後稱國定古蹟),民國75 年(1986 年)內政部主導修復工程,於民國80 年(1991 年)完工,歷經五年之久。民國88 年(1999 年)9 月21 日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 地震,鹿港龍山寺山門、正殿發生嚴重受損,被列為需立即修復對象。民國89 年(2000 年)內政部及彰化縣政府積極規劃大規模整修,整修工作於90 年(2001 年)動工,97 年正式完工,本次修復工程歷經七年,此乃龍山寺近百年來最具規模的一次修復工程。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