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樹靈塔

樹靈塔
阿里山林場為全臺灣最具指標性的林業代表,因森林鐵道為無縫聯繫山地運輸與平地運輸的特例,讓人能很輕鬆地前往林場核心區域並能於山林中長居,為阿里山林間聚落蓬勃發展的主因。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開始,總督府正式執行阿里山林業開發計畫,期間經歷了民間會社藤田組的經營失敗到回歸官營計畫的推展,終於在1912年(大正元年)底完成運材鐵道的通車,正式的展開工業化規模的伐木作業。在開發過程中人力為最主要的動力來源,這些工作人員沿著鐵道工程逐步進入山區,並定居於山林中,居民日益增加形成了各車站周邊的聚落。聚落的成形代表著生活機能的逐漸完善,與草創時期相較,山林工作者此時已然有了能夠安身立命的一片天地,生活雖然不能稱為舒適但也不算是險峻。然而,這般的改善並不代表工作的危險性已經降低,層出不窮的傷亡與事故,使山林工作者面對於生命的無常及山林的敬畏轉而成為信仰的需求。伐木工作的高危險性,使日本營林所思考以宗教撫慰人心,因此於1918 年(大正七年)營林所便開始籌劃阿里山寺、阿里山神社建置的工作,希望能藉由宗教設施的成立來撫慰人心。
1934年(昭和九年)營林所為了同時歡慶「阿里山事業創始二十五周年記念式」、表彰林業有功人員並進行殉職功勞者的慰靈祭,活動由嘉義驛開始一路隨著載著長官們的蒸汽機關車攀升,最後於阿里山神社、阿里山寺之境內舉行慶祝活動。本次祭典最重要的意涵,在於這是阿里山首次出現以「樹靈」為名的祭典,這場祭祀活動也可以說是為了即將興築的樹靈塔而舉行的暖場活動。該日最後一個紀念活動為慰靈祭,目的是為了替進藤、二宮兩位技師及其餘共70名有功於阿里山的殉職者進行祭祀。
1935年(昭和十年)逢始政四十周年紀念,為擴大紀念,臺灣總督府在臺展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博覽會,展示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績。於該年除建有高山博物館、阿里山貴賓館之外,樹靈塔亦落成於同年。
樹靈塔落成後,每年的三月跟九月會各自舉辦一次樹靈祭,儀式與第一次的樹靈祭幾乎相同,而參與者大部分都是營林所的公務人員與林場伐木、集材、鐵道工班的工頭,其中又以日本內地人為多數。戰後樹靈塔仍舊保持多年的祭祀,但已從日本的神道改為道教的儀式,也從感謝之儀轉為重視牲禮的普渡。此時期的參與者與日治時期相同,多為公務人員與工班的工頭,一般觀光客與地方民眾幾乎不會參加;直到伐木工作蕭條,參與者也逐漸流失,至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後,伐木工作宣告停止轉型,祭典也正式停辦。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