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睿友學校

睿友學校
陳睿友出生於清同治6年(1876),民國14年(1925)逝世,幼時隨舅父赴南洋,舅父李牌係金沙西村人,在星洲開設「東盛商號」,睿友在店內學習,後轉習商業,漸著商譽,嗣後開設「金和美」商號,經營木材產業,漸漸致富。民國23年(1934)陳睿友提撥銀元二萬元,委託同宗華僑陳德幸先生,全權返鄉(碧山)籌建「睿友學校」。
規劃構想,有禮堂、教室、教師辦公室、教職員宿舍、運動場、升旗台、廚房、浴廁,佔地約二十公畝,建築物佔地約三分之一。第一期主體建築於民國25年(1936)竣工,建物正面高大比例的山頭飾有國旗及黨旗、印度警察及樂儀隊、花草及鶴等泥塑主題裝飾。第二期教師生活設施及體育運動場所正準備施工,惜因抗日戰爭爆發,金門陷日而停輟。剩餘建材殊多嗣後被國軍搬運充作軍事工事建材。
民國25年(1936)學校竣工後,隨即招收碧山及鄰村山后、山前、東珩、東店、西吳、陽宅、田浦、大地等村社兒童就讀,概免學雜等費。睿友學校辦學認真,曾由檳榔嶼鄉僑陳能顯向廈門集美學校校董陳嘉庚提出申請,補助辦學經費及支援師資。因此,校長聘任十分嚴謹,需經廈門集美學校董事陳村牧先生介紹。首任校長為王國禎先生擔任,並聘本村師資陳振坤、陳安補等教員。
抗戰勝利後,政府無力普設小學,里人經集議由陳怡情執筆,函南洋鄉僑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等前輩,向僑埠鄉僑募款,乃央集美學校陳村牧先生介紹安溪才俊李擇土先生任校長,為時雖暫,惟成績斐然、蜚聲全島。惜因大陸戰局急轉,李校長逼於民國38年(1949)10月初返大陸,學政暫由教員陳文聚、文和昆仲維持,旋即古寧頭戰役,校舍為青年軍遷作營房、學校被迫停課。民國40年(1951)時政府始設縣立碧山小學,仍借用睿友學校校舍上課,民國47年(1958)安瀾國小成立,睿友學校則改作為三山村公所使用,待公所興建後便搬離,睿友學校曾荒蕪十餘年之久。後於民國95年(2006)進行調查研究與修護規劃設計,並於民國101年(2012)年完成整體修復,民國107年(2018)再利用為文學館展示使用迄今。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