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東犬燈塔

東犬燈塔
東犬燈塔創建於清同治11年(1872年),位於福建省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福正村東犬山上。地當閩江口外馬祖列島南方,與列島北方的東湧燈塔共扼閩江口出入門戶,是進出福州馬尾的主要航標。東犬即光緒時東莒島的簡稱,與舊稱西犬的的西莒島相對,乾隆時並稱白沙,或分稱東沙與西沙。因島形像狗,所以又名為白犬或東犬、西犬。東犬島正當航道關隘,加以山勢高聳,是以兼具設燈塔的環境與必要性。
道光22年(1842年)清廷鴉片戰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之後,沿海商港洋船匯集,但因東南沿海港澳曲折,礁石密佈,亟需新式的助航設施。其後根據咸豐8年(1858年)英法聯軍戰敗之後的「天津條約」與「清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有關於助航設施建設的規定,更確定了東南沿岸日後建設新式的助航設施。然而當時太平天國未平,捻亂又起,加以外患頻仍,因而延至同治2年(1863年)赫德(RebertHart)受命成為海關總稅務司後,方於同治5年(1866年)至9年(1870年)間開始了首批新式燈塔的建造。同治10年(1871年)至11年(1872年)更在臺灣海峽與東南沿海繼續興建第二批的新式燈塔;東犬燈塔即為此時期的產物。
東犬燈塔在同治11年由英國伯明罕強斯兄弟燈塔工程建造有限公司(ChanceBrothersandCo.Limited,LighthouseEngineerstructors,Birmingham)興建,耗時三年。初設的東犬燈塔的燈光點距離水面21丈8尺,晴天的時候能遠照69里。燈塔中央的鏡機中心的燈器在民國元年(1912年)以前為二燈蕊多孔油燈,其後改用85毫米的白熱石油氣燈,均為強斯公司製品。正常運作時,每20秒可閃白光3次,光力約兩萬九千燭光;經蚌形玻璃透鏡的折射,光程可遠達16.7浬。此外,塔邊另設有霧砲,在天候不佳能見度差時,可以發砲以聲警示。燈塔的人員編制包括了外籍看守員、助理看守員與中國的看守員。外籍看守員是操控燈塔管理的主要負責人,也是行政事務實際的操作者。在籍人員的主要職務則為燈塔的看守。初建的東犬燈塔的英文名稱為MiddleDogLightSation(中犬燈塔),在當時海關總稅務司與燈塔的外籍看守員的來往文書中,便是使用這一名稱。另外有關東犬燈塔的舊稱還有白犬燈塔、白肯燈塔、東犬山燈塔。民國74年(1985年)1月23日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將其更名為「東犬島燈塔」。東犬燈塔原有的基地呈長方形,長約184公尺,寬約61.5公尺,總面積約11,316平方公尺。民國67年(1978年)國防部因戰備需要,拆除西南角圍牆約50公尺,所以目前的基地如菜刀型,面積則為10,549平方公尺。燈塔為早期的石造洋式燈塔,樓高四層,而由塔身、塔燈、塔頂三部份組成,由塔頂風標至地面高度為19.5公尺。塔身內部樓高為三層,高10.66公尺。在現存的洋式燈塔中,是以花崗石材建造的燈塔。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