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嘉義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
康熙五十四年(1715),諸羅知縣周鍾瑄創建城隍廟,近三百年間廟宇和這塊土地人民的生活,一直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歷經滄海桑田,諸羅縣許多重要的古建築逐漸拆除不存;原來刺竹土圍的縣城,在日治的市區改正和光復後的都市計畫影響下,轉換為現代化的都市;然而城隍廟則是少數留存創建原址的重要建築。
近三百年,廟宇經過多次興修改建,現況古蹟本體,基本上是日治昭和十一至十五年(1936〜1940)間修建的結果。並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由政府指定為第三級古蹟。隨即於民國八十五至八十七年(1996〜1998)間,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修復,並保存至今。
嘉義城隍廟共歷經十二次修建,概述如下:
一、康熙五十四年(1715)-創建
嘉義城隍廟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知縣周鍾瑄創建,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建成,規模不詳,位置約於城的東南側。
二、雍正十年(1732)-修建
由知縣馮盡善、義紳陳君陸募修,此次整修,即於原廟址上進行,整修規模不詳。
三、乾隆二十九年(1746)-重建
新任義宰張所受與謀諸縉紳林振魁等人重建,整修規模不詳。
四、同治三年(1864)-建義民祠
同治三年(1864)於廟門左側建義民祠,紀念戴案死難民眾,立有碑記,惜在昭和十一年(1936)拆除。
五、同治九年(1870)-修建
經查史料與昭和五年(1930)城隍廟的舊照片,同治九年(1870)前城隍廟的配置研判應為正殿帶一拜亭。
六、大正十一年(1922)-興建戲臺
城隍廟的戲台自大正七年(1918)倡建,因故遲至大正十一年(1922)動工,於廟前興建戲臺。唯此戲台在光復後因道路拓寬拆除,整體木結構被拆卸至台斗街重組,並作為住宅使用至今,整體構架保存完整,並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登錄為歷史建築。
七、昭和十一年(1936)〜昭和十五年(1940)-重建
整體規模進深三進,為三川殿、正殿、龍虎井以及後殿,形成「工字形」平面。此時期重修,三川殿與拜殿由泉州溪底派匠師王錦木主持;正殿營建匠師係「扁師」承作,交趾陶則由陳專友與林添木對場施作。
八、民國三十六年(1947)-修建
民國三十六年(1947)整體規模仍為三進,重修三川殿屋頂,內部油漆彩繪,三十八年十二月竣工(1949)。
九、民國五十三年(1964)-修建,拆遷戲臺
民國五十一年城隍廟因道路拓寬翻修,將戲臺拆除,研判此時期整體規模仍為三進,但廟前戲臺已拆遷。民國五十三年(1964),內部油漆重作。
十、民國六十九年(1980)-新建後殿
民國六十九年(1980)拆除後殿重建一座六層R.C.造大樓,至七十四年完成(1985)。設計師為謝自南,由王振河建築師監造。
十一、民國七十九年(1990)〜民國八十三年(1994)-新建教學大樓、牌樓
民國七十九年(1990)新建教學大樓,由蕭德潤建築師設計監造。
民國八十年(1991)新建廟前廣場牌樓,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八月完成,由趙工杜設計監造。
十二、民國八十五年(1996)〜民國八十七年(1998)-古蹟修復
因廟宇年代久遠,病蟲害導致部分梁柱遭白蟻蛀蝕,故委託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設計與監造,先由勝記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後因故由慶洋營造有限公司繼續完成修復工程。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